德語媒體:對中國的幻覺
2023年7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評論寫道:"認為美國和中國短期內將解決其最大的衝突,是一種幻覺。兩國競爭世界最大經濟強國的頭號交椅,其它一切幾乎都服務於這一目標。"
評論寫道:"在與中國劃清界限方面,拜登與其前任川普一樣毫不妥協。2024年無論是誰在總統選舉後入主白宮,都會繼續該路線。"
評論寫道:"中國國家領導層以威脅進攻台灣或者逮捕在華美企的中國員工進行挑釁。相互之間的不信任留下痕跡:一些問卷顯示,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如同冷戰時期對蘇聯那樣消極。"
"儘管華盛頓和北京都不想冒世界經濟下滑、北韓威脅增加或者印太軍事緊張升級的風險,也因此今年可能會出現拜登與習近平的峰會,但日前美國國務院甚至因'不合法拘捕的風險'對中國發出旅行警告。即便兩巨頭永遠不會完全脫鉤,戰略和跨文化疏遠仍在急速加劇。"
評論寫道,對世界其它國家來說,每次握手都是好消息,但期待長期穩定的夥伴關係目前是不現實的。
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須得到加強
同樣要避免幻想的,還有德國對中國原材料依賴的問題。《中黑森報》的評論寫道:"歐洲不應對中國的權力政治目標存有幻想,而是要確保自身的利益。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是猶豫邁出的第一步。該法案旨在確保原材料供應並減少依賴度。迄今為止,該法案更多是一種政治意向聲明,必須不失緊迫性地為其注入生命。德國必須與歐洲一道對中國的主導性戰略作出反應。"
取消遣送機制、制裁責任個人
《世界報》發表在德國的香港活動人士鄺頌晴的客座評論,認為,在香港當局懸賞通緝八名海外活動人士的情況下,德國必須採取行動。
評論寫道:"我們的自由和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程度的威脅,這對活動人士、政權批評者和普通公民來說,是令人害怕的訊息。"
"有一系列措施是其他國家應當緊急採取的,以阻止中國跨越國境的壓制。世界各國政府應當保護八名活動人士,並明確表示,在民主國家的土地上不會接受逮捕的行為。與香港以及中國現有的遣送協議必須取消,並制定機制回應來自北京的壓制。"
評論寫道:"此外,對架空這一基本權利負有責任的個人,必須承擔後果。為此,應對支持這一濫用權力做法的個人予以有針對性的制裁。最後,國際刑警組織必須拒絕對受政治迫害者發布'紅色通緝令',即要求國際刑警組織調查被通緝者的所在地點並予以臨時逮捕。"
評論寫道:"現在是各國將其民主價值以及捍衛人權的承諾付諸行動的時刻。世界各國應響應'對華跨國議會聯盟'發出的呼籲,聲援港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希望未來自由和民主不會被恐懼和迫害所取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