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對話可能失敗 不對話注定失敗」

達揚(摘編)
2018年9月24日

上周六,梵蒂岡就主教任命問題同北京達成了臨時協定。美國針對中國產品的第二輪關稅周一開始生效。這些都是德語媒體所關注的中國話題。

Papst Franziskus I. (li) beim Gruppenbild mit chinesischen Gläubigen
梵蒂岡彼得廣場:教皇方濟各同來自中國的信徒在一起。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ressefoto ULMER/A. Lingria

經過三年的磋商,梵蒂岡和中國上周六在北京簽署了一項臨時性協定。協定的具體內容目前尚未公佈,但其核心內容是,梵蒂岡今後將在中國主教任命的問題上,擁有發言權。而作為回報,梵蒂岡也同意中國共產黨參與主教的人選決策。《南德意志報》以《共產黨冊封主教》為題報導了這一最新發展。文章寫道:

"由於中國和梵蒂岡之間歷時六十年的爭執,中國目前有兩類主教,一類是教宗任命的,一類則是北京當局任命的。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曾描繪過未來的新模式:基層教會提交主教人選,先由北京政府予以評估或提出改善建議,然後再遞交羅馬教廷。也就是說,教宗擁有最後的裁定權和否決權。如果協商不成功,就再次重複選拔過程。

批評者認為簽署這項協定是個錯誤。曾在2002年至2009年期間,擔任香港主教的陳日君表示,梵蒂岡過於'幼稚'。現年86歲的陳日君表示,這項協定是基於無知而對天主教利益的"甩賣"。他認為,寧肯不要協議,也比這項糟糕的協議要好。"

文章寫道,中國大約1300萬天主教徒被劃分為兩大陣營。一部分屬於官方的天主愛國教會,一部分則屬於忠於教宗的地下教會。而多年來,地下教會一直都處於被監督打壓的境地。該報接著寫道:"

"過去幾年來,中國天主教徒的境遇不斷惡化。「圖片來源: Reuters/Damir Sagolj

"過去幾年來,中國天主教徒的境況在不斷惡化。教會負責人經常被叫去問話和受到打壓。一些未進行官方註册的天主教會和基督教會被解散。很多教堂內安裝了監控探頭,以監視教民的活動。

觀察家們認為,這是1982年中國將宗教自由寫入憲法以來,對教會最嚴厲的打壓行動。

但親教宗的團體仍對這項協定高度贊賞,認為這是一次歷史性突破。教會歷史學家阿爾伯托‧梅羅尼(Alberto Melloni)在《共和國報》撰文指出,儘管批評者認為,教宗在姑息寬恕魔鬼,但這無疑是對'教會的巨大貢獻'。教宗方濟各一直在致力於同中國開展對話。他曾說過:'開展對話存在著失敗的風險,但我寧願承擔這一風險。因為不對話,則注定會失敗。'"

9月24日,美國針對中國產品的第二輪關稅措施開始生效。涉及產品的清單長達194頁,產品種類高達5745種之多。美國商業部長羅斯在談到對中國輸美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對美國消費者有什麼影響時,算了一筆常人難以理解的帳。他說:"這些關稅會分攤到數以千計的產品上,因而沒有人會覺察得到。"《柏林鏡報》發表題為《川普无視消費者利益》的文章寫道:

"對於美國全國零售業聯合會發言人大衛‧弗蘭茨(David French)來說,這些關稅簡直是'凌遲處死'。他說:'總體來說,美國家庭會感受到這些關稅的影響。'今年一月,美國總統宣佈對中國產洗衣機徵收懲罰性關稅後,美國洗衣機的價格就有所上升。現在漲價的產品將會更多。

關稅措施的規模相當驚人:價值兩千億美元的中國產品被課以懲罰性關稅。這相當於美國進口總量的11%,以及中國輸美產品的一半。信用評級公司穆迪預計,增稅措施將使明年美國經濟總體損失0.25%。這當然還不是事情的全部:北京已經宣佈將採取報復措施,而川普则表示,如果北京實施報復,他將會對其他267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產品徵收關稅,至此,中國所有出口美國的產品都將面臨懲罰性關稅。"

美國零售業聯合會發言人:懲罰性關稅是」凌遲處死「。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

既然中國輸美產品將被課以重稅,從而導致美國消費者不得不支付更到的價格,那麼,為什麼沒有出現消費者大規模抗議的行動呢? 《柏林鏡報》認為,這主要是基於三個原因:"

"首先,新一輪關稅措施將分兩個階段實施,周一開始是10%,年底開始增加至25%,因此年底之後,關稅的影響也會全面顯現出來。其次,大型連鎖商店,如沃爾瑪和傑西潘尼已經購置和貯備大量貨源,以備聖誕業務之需。第三,一些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比如蘋果手機和耐吉跑鞋,暫時還沒有被列入懲罰性關稅清單。

有鑑於此,率先漲價的預計將是一些保鮮期短、不易存儲的中國出口產品,如鮮魚、水果或者蔬菜。其他產品則會逐漸漲價,兒童車、雨衣、聖誕燈飾以及兒童繪圖工具等商品的漲價幅度會比較明顯。《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市場上上述產品75%以上來自中國。"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