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川普用晶片擊中中國軟肋
2020年6月8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利用該國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地位,強迫中國就範。《商報》(Handelsblatt)發表題為"川普同中國:晶片工業的爭奪戰"的分析文章得出以上結論。該文寫道,"川普清楚,中國在這一戰略重要領域對美國有依賴性。" "沒有這些微小的元件,現代社會將無法運轉。""因此,晶片是美中較量的核心地帶,有關的這一爭執過去幾周裡開始升級。"
"川普不惜使用任何手段,阻斷中國企業弄到這些最先進的晶片的渠道。他最近的舉措是:禁止使用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產品公司向華為提供晶片。川普称,向華為供貨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風險。他的新禁令會影響到所有晶片生產商,因為它們當中沒有哪一家能夠放棄使用美國科技。中國政府則估計,川普的新決定意在阻止中國企業取得進步。"
文章指出,"川普此舉擊中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一個痛點。中國雖然是全球半導體最大市場,據德國半導體工業協會ZVEI的數據,整個行業三分之一的經營額在中國實現,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大。
不過,中國本土生產的半導體元件僅能覆蓋低於全球五分之一的需求,如果不能從國外進貨,中國的工廠將陷入停頓。不僅如此,在中國境內生產的晶片,也大多來自外資企業。全球該行業只有4%的盈利來源於中國自主生產。作為比較:體量小得多的台灣的佔有率為5%,韓國佔近四分之一。而美國則佔據世界市場的差不多一半。在晶片的設計方面,中國取得了長足進步,華為旗下的海思公司已躋身進世界前十的行列,但就生產而言,中國企業還無法同外國企業相提並論。"
文章的結論是,中國在未來5年、很可能甚至10年內,都無法達到"自供"的目標:"因為基礎太薄,水準太低。此外,專家還認為,川普的禁令下達後,中國更難買到先進的製造晶片的機械設備。更何況,最主要的設備生產商就在美國本土,其它產商在荷蘭、日本以及德國等,均是一些重視對美國關係的國家。"
表面看,這是一個成功故事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大經濟體無一不受影響。《科隆城市導報》(Koelner Stadt Anzeiger)報導,中國是最早出現疫情、也是最早復工的國家。經過3個月的危機狀態,中國的服務領域開始復甦。"今年5月,服務行業創下強勁增長的新紀錄,財新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中國服務行業5月的指數為55,是近10年來最高。50是增長的枯榮線,50之上意味增長。國際上其它國家幾乎沒有一個目前能達到50這一指標。作為比較:日本的同類數據僅為26.5%,印度是12.6%."
文章寫道,表面看,這是一個成功的故事。"幾乎所有經合組織國家都進入衰退階段,中國今年年底時有希望實現經濟增長。瑞士保險公司Swiss Re估計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甚至達到2.7%。"
但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來自國外的訂貨大幅降低。"今年5月中國的外貿猛降9%。雖然中國同10年前相比降低了對外貿的依賴,但缺少穩定的國際貿易收入,中國也只能有限度地同危機做鬥爭。中共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年底前創造900萬個就業崗位,並以此維護社會的安定。這一計劃怎樣實現,在目前慘淡的經濟形勢下,不得不讓人打上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