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雖然今年獲准採訪人大會議的外國記者人數之多,是過去幾年不曾有過的,但隨著人大會議的總理記者會被取消,記者們也就成了這場"政治秀"名副其實的看客,中國政府也變得比以往更加難以接近。這篇題為《弱勢的總理》的評論寫道:
"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執政的過去幾年當中,人大會議後的總理記者會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即興和火爆場面。記者必須提前數天提交問題。現如今,總理記者會徹底成為歷史。這一方面說明中國政府正變得越來越不透明,另一方面,此舉也很能說明總理的地位。政府總理失去了記者會這一舞台,說明也許他根本就沒有那麼重要。
對於總理來說,記者會是一個讓自己脫穎而出,展示個人施政風格和政治取向的絕佳場合。然而,在當下要求絕對效忠習近平政治氛圍之下,突出自己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李強不斷減少自己在政治上出頭露面的機會,也是為了杜絕任何他對習近平構成挑戰的傳言。在其前任李克強任內,類似的傳言就曾不絕於耳。李克強卸任總理之後不到一年,就因心臟病去世。
李強顯然不願意引起過多關注。同其前任相比,李強顯得沒有任何棱角。李克強總理任上曾多次前往洪水災區或疫情地區進行視察,而李強則很少採取這類行動。李克強較為親民的政治風格,使他很受民眾愛戴。儘管李克強也是這個體制的一員,但他偶然也會發表個人的觀點。相比之下,李強則是一個循規蹈矩的體制內人士。"
從周恩來到李克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紀年上,國務院總理大多承擔了政策執行者的角色,而自上世紀80年度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以來,總理更是主管經濟和民生的「大管家」。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作為習近平的「搭檔」,李克強一直被認為是這一權力格局下的「弱勢總理」。習近平主政以來,國務院和政府機構的權力不斷被削弱,總理地位被邊緣化。「李克強經濟學」等帶有其個人烙印的經濟政策,也大多無疾而終。有分析認為,李克強早已被排斥於重大決策之外,如中美貿易談判、清零防疫政策等。即便在歷來總理負責的經濟領域也不例外。習、李二人政見不合,則是公開的秘密。2022年中共二十大上,習近平如期獲得連任,李克強則在2023年3月的人大會議上卸任,由習近平的親信李強接替。同年10月底,李克強突然去世,享年68歲。
圖片來源: Yan Yan/Xinhua/picture alliance溫家寶總理任期內中國GDP高速增長,並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同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加劇。2008年,溫家寶政府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出台了四兆投資計劃,其後果備受爭議,包括助長房地產泡沫和腐敗。溫家寶本人的家族財富也成為海外媒體揭秘的對象。他一直試圖營造自己開明和親民的形象,也因作秀之嫌而被一些人戲稱為「影帝」(作家余傑著有《中國影帝溫家寶》一書)。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教授張鳴認為,溫家寶任總理後沒有抓住相對有利的國際大環境對中國大刀闊斧改革,他在任十年是中國「失去的十年」。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朱鎔基是在中國民間口碑較高的一位總理,在西方也頗受歡迎。他被認為是坦率敢言、高效靈活、對經濟發展有見地的實干家。在他任期內,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政府進行了稅收改革、國有企業和金融體制改革,中國經濟得以以持續穩定發展。但他領導的改革也打破了許多人的「鐵飯碗」,讓數以千百萬計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或失業,帶來諸多長期的社會問題。
圖片來源: Imago李鵬在「六四」事件中支持鄧小平鎮壓學生的決定,並作為總理簽署了戒嚴令,因此被認為是天安門流血屠城的責任人之一。此前,身為革命烈士後代、周恩來養子的李鵬就被視為政府中的保守派代表人物。李鵬在總理任期內政績乏善可陳,較為突出的是力推備受爭議的三峽工程上馬。李鵬早年留學蘇聯,曾主修水電,後來又在水利部門任職。
圖片來源: Kyodo/picture alliance 趙紫陽在總理任期內推動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被視為中共改革派代表之一。1987年趙紫陽接替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同年辭去國務院總理職務,由李鵬任代總理。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期間,趙紫陽主張對話,反對武力鎮壓。當自己在中共高層失勢後,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探望絕食抗議的學生(圖)。這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被定性為「嚴重錯誤」,趙被撤銷黨內一切領導職務並遭受軟禁,直到2005年1月逝世。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76年毛澤東逝世,他欽定的「接班人」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務院總理,成為黨政軍最高領導人。但他被視為一個過渡性的人物。與鄧小平理念相左的華國鋒先後辭去黨、政、軍的最高職務,退出中國的最高權力核心。有評價認為,他的主要功績是結束文化大革命、結束階級鬥爭,為日後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但他也因循毛澤東的一些定式,尤其是所謂「兩個凡是」,受到詬病。圖為1878年華國鋒與到訪的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Sven Simon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即擔任政務院(1954年改國務院)總理。在官方的宣傳和多數中國民眾心目中,周恩來是「鞠躬盡瘁」、清廉無私的道德楷模。但批評者認為,作為黨和政府領導人之一,他未能阻止毛澤東發動文革等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政治運動。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遺體運往八寶山火化之日,北京有百萬民眾沿街為其送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 《新蘇黎世報》評論寫道,李強在地方任職期間,曾獲得過重視企業和有務實精神的美譽。因此,中外很多人士,都曾希望李強就任總理後,能夠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意。
"畢竟李強被視為習近平的親信,深得習的信任。因此,同李克強相比,李強也許能夠對習近平施加更大的影響,比如改善外國企業和投資者的條件等。
然而,《南華早報》的一份分析卻顯示,李強就任半年以來,雖然比其前任李克強在中國境內出行的次數更多,但會晤外國使節和經濟界代表的次數卻明顯更少。總理所能扮演的角色似乎越來越有限。習近平則在進一步穩固權力。"
中國電動車的數據風險
《經濟周刊》發表評論稱, 在談到中國電動車時,歐洲人關注的重點一直是這些車輛是否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補貼,而對中國電動車暗藏的數據風險卻很少顧及。
"這些(中國電動)車在歐洲街頭上蒐集的大量數據會造成怎樣的風險,沒有人在考慮這個問題。這些數據會被存儲在哪裡?誰有權查閱這些數據?作為第一步,應要求中方對上述問題予以公開回答,並以此作為發放進口許可的前提。鑑於上述數據一旦流入中國可能引發的嚴重問題,那種認為單憑《數據保護條例》就可高枕無憂的想法,或許日後會被證明過於草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中國電動車大軍壓境 德國怕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