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從污染大國到綠色革命的引領者

2025年11月28日

《南德意志報》文章指出,中國綠色轉型的成效令人震驚,但這場轉型最終能走多遠,卻取決於公眾的參與。《商報》評論稱,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已經不再是短期風暴,而是一場長期考驗。

德語媒體:從污染大國到綠色革命的引領者圖片來源: Noel Celis/AFP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長篇報導指出,河流污濁發臭、城市被霧霾所籠罩,民眾的健康受到嚴重影響:中國為經濟的快速發展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但現如今,曾經的污染大國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綠色科技的領導者。這篇題為《自上而下的綠色革命》的文章寫道:

「在德國,環境保護和氣候政策,往往被很多人視為負擔,而在中國,環保和氣候保護卻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機遇。相關政策不僅能帶來清新的空氣,還催生出了一個新的產業。令許多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太陽能、風能以及電動車產業,標誌著中國的競爭力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太陽能、風能以及電動車已成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新產業。「圖片來源: Hu Huhu/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的環保政策也日益演變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施政體系。最初推動環境保護的是一些活動人士和記者,正是他們帶著相機和測量儀器前往那些無人關注、但污染嚴重的地區。通過宣傳活動和披露真相,他們提高了公眾的環保意識,有時也會找到願意認真聽取他們環保訴求的地方官員。綠色和平前中國項目負責人馬天傑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公民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促成了一些當時本不可能促成的事情,也使政府面臨壓力,不得不制定環境保護的新法規。』

政府決定公開空氣品質指標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2011年,美國駐華使館是否有權自行發布北京的空氣指標,曾引發廣泛爭論。中國環境部宣稱,空氣品質屬於國家機密。但隨著公眾壓力的不斷增高,這些數據突然在一夜之間向所有人公開了。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場重大勝利。」

《南德意志報》的報導指出,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需要活動人士去監督和促進環境保護了,取而代之的是無人機、衛星以及數位式監控系統。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由最高層決策、自上而下應對環境挑戰的新階段。而未來又會怎樣呢?

「在重大污染源得到處理之後,消費端現在成了受關注的焦點。下一個減排努力必須聚焦日常生活。比如使用更節能的空調或者改變購物習慣。馬天傑表示:『這也正是中國目前所欠缺的地方。』環保政策幾乎只關注供給一方,即生產者和工業界。普通民眾幾乎沒有為環保做貢獻的動力。包裹送貨上門,一日三餐全靠點外賣。應當為更加優質、更加綠色的產品多花一點錢,這一點還沒有成為廣泛的共識。綠色產業也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市場。

造成這一局面的可能原因是,對中國政府來說,通過制定產業政策來推動環境保護是容易掌控的,而如果讓民眾介入環保,則可能引發不可控的討論。中國政府在追求短期成功方面非常高效,但從長遠來看,沒有民眾參與的環保將很難奏效。」

」看不到盡頭的房地產危機「

繼恆大和碧桂園,中國另一家房地產巨頭萬科也傳出債務違約風險的消息。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的房地產危機還遠遠看不到盡頭。《商報》發表評論寫道:

「從短期來看,房地產危機是可以應對的,除了中國大城市的一些空置公寓樓和絕望經紀人的激進促銷活動外,動蕩的影響仍然有限。但執政者的無助感卻在逐漸動搖民眾的信心。消費意願低迷早已不再只是一個經濟現象,它也是人們內心深處對政治感到疲憊的反映。一個擔心養育子女、生病住院或照顧父母隨時可能耗盡自己積蓄的人,消費時注定會感到猶豫不決。一位上海經濟學家最近在分析報告中寫道:『房地產行業的下滑是消費需求疲軟的主要原因。』

」房地產行業的下滑是消費需求疲軟的主要原因。「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黨和國家領導層已經決定,對房地產行業只會提供比以往更少的支持。如果政府希望穩定房地產行業,自然會對陷入困境的萬科出手相救。但事實恰恰相反,北京發出了一個明確訊號:房地產行業應該萎縮。這使得其他公司通過發行新債券進行融資變得難上加難。雖然政府也在考慮採取一些小規模的支持措施,比如提供利息補貼等等,但可以確定的是,國家不會再將大量資源投入房地產這一曾經的支柱產業,而是會聚焦發展前景更為看好的技術行業。

但問題卻在於,新技術行業並不能取代房地產行業。畢竟,房地產曾經是數百萬家庭的存錢罐和養老保障。有鑑於此,政府必須為此提供深層次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強化社會保障、恢復民眾信心以及與之相關的消費熱情。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憑借自己的力量恢復經濟活力。倘若如此,那些『在中國為中國』生產的外資和德國企業也將從中受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