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商報》發表法蘭克福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塞巴斯蒂安‧比巴(Sebastian Biba)撰寫的客座評論。作者認為,聯邦政府應該停止目前的對華路線,而是將中國改作競爭對手看待。
評論指出,「德國和歐盟將中國同時看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然而這種『三位一體』很難順暢實現一個連貫性的中國政策,同時增加了德國各聯邦部門追求自己的政策路線的危險」。
「中國已經明顯表達了,如果作為制度性對手,中國不想也不會同時成為夥伴。那麼,德國就需要做出選擇。可是選擇什麼呢?對前總理梅克爾而言,務實的夥伴關係一直是她對華政策的重點。儘管北京仍然希望這種做法能夠繼續下去,但它已越來越接近極限。」
「即便習近平作為首個外國領導人向新當選的德國聯邦總理肖爾茨表達祝賀很具有指向性,但是很難想像綠黨主席貝爾博克擔任外長的德國新內閣會繼續幾乎不受限制地使價值觀目標讓位於經濟利益。」
評論寫道:「要求德國對華看法做出方向大調整——將中國看作意識形態的制度性對手的呼聲越來越高,但這真的會帶來成效嗎?很難說。因為『制度性對手』一詞最終意味著將北京塑造成一個敵人。這將違背德國和歐洲的利益。因為這種做法會讓解決全球性問題變得更遙不可及。」
「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這種戰略也意義不大。俄羅斯再度咄咄逼人、美國的安全保證充滿不確定性(川普难保不在下屆美國大選捲土重來),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德國和整個歐盟不想陷入利益紛爭,就不能允許對中國充滿敵意。」
評論指出:「除了合作夥伴和制度性對手,到目前為止鮮有討論的競爭者角色是一條中間道路。但現在還需要對這個詞進行廣泛的定義:一方面,它應該允許與中國進行基於價值觀的明確切割;但另一方面,出於自己的利益向中國繼續開放雙邊和多邊合作的大門。」
「從這個角度看,『競爭者』的提法既不天真,也不會過度對抗。相反,這一中間路線將為務實評估我們與北京打交道時的機遇與風險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將中國看作制度性對手的評估顯露出相當大程度的恐懼和不安,但競爭這個詞意味著對德國和歐盟自身實力的信任。通過這種方式,德國也可以考慮到民眾中普遍存在的情緒,即未來對中國採取比梅克爾時代更強硬的立場。」
2021年12月,美國以人權問題為由,宣佈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這和全面撤出比賽的抵制並不相同,因為運動員參賽不受影響。歷史上曾發生過六次部分國家聯合抵制奧運會的案例,這些全面抵制行動都有哪些政治背景?還有哪些奧運會雖未遭到正式抵制,但卻被政治爭議所籠罩?
圖片來源: Zhang Chenli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希特勒領導的納粹政權上台之後,將1936年夏季奧運會辦成了宣揚「雅利安人種優勢論」和納粹政治主張的舞台。對這場奧運會的聯合抵制行動其實並未成功。雖然不少歐洲國家曾計劃拒絕參加,爭取將比賽改在巴塞隆納舉行。然而西班牙內戰導致這場本應與柏林奧運會分庭抗禮的賽事在開幕前夕被迫取消。最終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派運動員赴柏林參加了比賽,真正抵制的只有西班牙、蘇聯和一些猶太運動員。
圖片來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有8個國家代表團出於不同的原因拒絕派代表參加第16屆夏季奧運會。埃及、伊拉克、柬埔寨和黎巴嫩是因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埃及遭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入侵而宣佈不參加本次奧運會。 荷蘭、西班牙和瑞士為抗議蘇聯鎮壓匈牙利革命而採取抵制。而中國則是因抗議台灣作為「中華民國」參賽而宣佈抵制。此前,國際奧委會作出了允許「中國奧委會」和「中華民國奧委會」同時參加第16屆奧運會的決定。
圖片來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這是奧運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滿中華民國以「中國」名義參加,因此抵制本屆奧運會。 印尼因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參加本屆奧運會。台灣方面派出了80人的代表團赴東京參賽。北韓當時因為國際奧委會不承認「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名宣佈抵制以示抗議。這一年,南非因為實行種族歧視政策而未被邀請。之後的幾屆奧運會上,南非也一直缺席,直到結束種族隔離政策之後,才在1992年被允許重返奧運舞台。
圖片來源: ZUMA Press/Keystone/imago images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也是導致大量非洲國家缺席本屆奧運的原因。為了抗議曾率領橄欖球隊訪問南非的紐西蘭代表團參加本屆奧運會,坦桑尼亞等多個非洲國家聯合抵制本屆奧運會。 作為主辦國,加拿大政府禁止中華民國代表團以其國旗國號入境參賽,並要求以「台灣」名義參賽。台北方面對此表示拒絕,在溝通無效後宣佈退出奧運會。
圖片來源: Pressefoto Baumann/imago images1980年3月21日,為抗議蘇聯於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行為,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宣佈美國將抵制本屆奧運會。美國的決定得到全球50多個國家的響應,包括日本、加拿大、聯邦德國和中國。這使得最終只有80個國家參與本屆奧運會,僅佔到具有參賽資格國家和地區的五分之三。
圖片來源: Werner Schulze/imago images這次奧運會的抵制行動也是冷戰的產物。在美國等國抵制1980年後,蘇聯和東歐集團以及北韓、越南、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都集體抵制了洛杉磯奧運會以示報復。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了這場奧運會,許海峰在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史以來第一塊奧運金牌。
圖片來源: Paul J.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這是歷史上最後一次遭到聯合抵制的奧運會。韓國首都漢城(今譯為首爾)在爭取到主辦權後,北韓要求與其合辦,但韓國不同意比賽項目在北韓舉行,兩國未達成共識,因此北韓抵制比賽。北韓還被認為在之前的1987年製造了大韓航空飛機爆炸事件,以阻撓奧運會舉辦。最終,北韓、古巴、尼加拉瓜、阿爾巴尼亞、衣索比亞、塞舌爾和馬達加斯加未參加本屆奧運會。
圖片來源: Steven E.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召開前,世界各國以及不少的國際組織亦就如人權、藏獨、兩岸問題和環境等提出質疑,引發起不少的爭議。儘管如此,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在內的多國領導人都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也在這屆奧運會上憑借主場優勢,奪取金牌榜榜首。
圖片來源: Kazuhiro Nogi/AFP/Getty Images這次在俄羅斯舉行的冬季奧運會也沒有遭到抵制,但也是政治色彩頗為濃厚的一屆奧運會。籌備工作因為西方對俄反同性戀法以及該國人權紀錄和其他問題的指責而蒙上陰影。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聯邦總統高克和不少歐洲主要國家首腦都缺席此次冬奧會。
圖片來源: ZUMA Wire/imago images2021年12月6日美國宣佈,鑑於人權問題,將對北京冬奧會實行外交抵制。拜登政府將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參加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殘奧會。但運動員參加比賽不受影響。紐西蘭與澳洲也跟著宣佈將不派外交官出席北京冬奧。澳洲强调決定與中國人權問題與雙邊緊張關係有關,但紐西蘭則強調其決定與美國無關。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將不會出席冬奧會,但他的一名發言人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美國宣佈其決定之前總統就沒有計劃前往。」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picture alliance 抵制北京冬奧會
《圖片報》發表評論,呼籲抵制北京冬奧會。評論稱,一個月後冬奧會盛大的開幕儀式將在北京舉行,但中國假面的背後是「對穆斯林少數民族維吾爾人進行的再教育和奴役,對香港最後的民主人士進行封口或監禁,以及侵略中華民國(台灣)的計劃變得越來越具體」。
評論指出,「此外,中國作為新冠疫情最先爆發的國家卻比全世界任何國家都能從疫情中受益,經濟上脫穎而出——而世界其他地區則在遭受病毒的後果影響。」
評論最後寫道:「在中國召開奧運會正是要掩蓋這一切。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政治人物們只能有一句座右銘:抵制中國冬奧會,冷落北京! 」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