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德中關係的災難性時刻

2025年10月27日

《世界報》發表評論稱,德國外長在最後一刻取消訪華行程,預示德中關係正在步入微妙而緊張的新階段。《南德意志報》則認為,德國外長如果不取消訪華行程,或許是一個更為理智的選擇。

今年8月19日,德國外長訪日期間,曾對中國在台海及南中國海的行為提出批評。圖片來源: Thomas Imo/AA/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周日出版的《世界報》發表評論寫道,德國總理梅爾茨上台已經半年,卻因種種原因遲遲未能開始訪華行程。而本周原本要為總理訪華鋪路的德國外交部長瓦德富爾在最後一刻取消了北京之行。值此德中關係的「災難性時刻」,《世界報》分析了導致德中關係日趨緊張的幾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是,北京的共產黨領導層認為,德國目前正面臨連續第三年的經濟衰退,因此德國聯邦政府絕不敢得罪擁有最大出口市場的中國,而是會屈從於北京的壓力。第二種可能性則是,北京想迫使德國外長叩頭道歉。今年夏季,瓦德富爾訪問日本和印度尼西亞期間曾批評說,中國在台灣海峽、南海以及東海的行為正在威脅國際法基本原則。瓦德富爾說的也都是事實。還有一種可能性則同美國總統川普的亞洲之行以及計劃中的川習會晤有關。為了安撫黨內的強硬派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社媒輿論,北京刻意在對德、對歐關係上展示強硬立場,以便為日後的中美談判預留妥協空間。

不論具體原因如何,梅爾茨和瓦德富爾都將面臨一場風暴。汽車行業以及其他領域都將會明確告知總理,惹怒中國是他們現在最不願意看到的場面。社民黨乃至基民盟內部都已有人明裡暗裡對梅爾茨的執政能力提出質疑。甚至有人會懷念前任肖爾茨總理。為了避免在訪華前惹起爭議,肖爾茨硬是將聯合政府的『中國戰略』拖延了數月之久,而且還力排眾議強行批准了中國國有企業收購漢堡貨櫃码頭的計劃。而對中國持批評立場的前任外長貝爾博克,則屢屢成為肖爾茨的排擠對象。」

《世界報》評論寫道,德國前總理梅克爾任內,每年都會訪問中國,而且每次除北京之外,還會訪問一座中國其他城市,也正因為如此,梅克爾卸任時,甚至被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時代雖然已經不同了,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同中國保持市場層面和政治層面的接觸依然至關重要。然而,梅爾茨和瓦德富爾卻決心已定,不再為了保持這種接觸,而不惜一切代價。德國和歐洲也需要保護自身的利益。而過去數年當中,中國一直在為俄羅斯的侵烏戰爭提供便利,從而嚴重損害了歐洲和德國的利益。德國和歐洲不能只在意所謂「面子」問題了。在規則越來越不受重視的當今世界,你任憑對方蹂躪,就注定會受到蹂躪。」

「梅習會」何時能夠舉行?圖片來源: Li Xueren/Xinhua/-,Yauhen Yerchak/Zuma Wire/picture-alliance

 

「瓦德富爾去北京也有去的道理」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因不能接受北京有關在台灣和南中國海問題上「封口」的要求,德國外長暫時取消了訪華計劃,這顯然是一個合乎邏輯的決定,但如果瓦德富爾不取消訪華行程,卻也同樣合乎邏輯:

「此次取消訪華行程,表明德國的影響力已經變得多麼有限。本周,亞洲將舉行一系列意義重大的峰會:馬來西亞的東協峰會,韓國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以及川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後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首次高峰會晤。對北京而言,川習會是重中之重,現在根本無暇顧及德國的煩惱和憂慮。


對瓦德富爾來說,訪問北京本來是有迫切原因的。晶片製造商安世的斷供已經對德國的工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威脅。北京之行如果無果而終,當然會是一個問題。但取消訪華,當前的危機則更加無解。此次晶片危機充分顯示出,習近平的打壓沖動遠遠大於他對德國這一所謂親密夥伴的任何顧忌。中國想要控制別國的言行舉止,而面對脅迫,德國卻顯得無能為力。

長期以來,對於中國快速崛起所帶來的地緣政治後果,德國一直視而不見,這也正是德國目前陷入弱勢地位的根本原因。面對中國的羞辱,瓦德富爾必須忍辱負重。德國外長取消訪華行程,對德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次慘痛的打擊,但在中國,這件事卻幾乎引不起任何關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