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德國對華政策的"盲飛"

2024年6月28日

《經濟周刊》和《法蘭克福匯報》分別刊登客座文章,對德國的對華政策作出批評性的分析和建議。

德語媒體熱議德國對華戰略
德語媒體熱議德國對華戰略圖片來源: Michael Kappeler/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濟周刊》發表政治學者傅洛達(Andreas Fulda)的客座文章,題為"德國對華政策的盲飛。"

文章開頭寫道:"三黨聯盟政府對於反復強調的對華去風險到底有多嚴肅對待?"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北京明確表示,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影響了德中兩國的貿易關係。 文章評價說:"平等對話,直言不諱。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利益政策。這是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打交道正確的政治風格。"

"然而,這一風格也等同於正確的政策嗎?這一政策又是否得到企業界的共同執行?"文章引述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數據,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同比上升4%。

 "為什麼對我們來說改變對華政策路線這麼難?"文章回顧了德國在二戰後,安全政策的自決權受限,扶持對外經濟成為政策重點,從而使德國發展為一個出口強國。"特別是著眼中國,德國盲目相信,這個經濟界所青睞的生產地點和銷售市場會自己逐漸民主化。"

文章寫道:"然而,中共卻構成威脅--對我們的自由、富足和安全。注意,是政黨,而不是中國,也不是中國人。大多數中國公民在這個一黨專制的國家裡等於毫無發言權。我的批評所針對的是政權。"

文章寫道:"黨的反對者要麼是敵人,要予以鬥爭--要麼是猶豫不決的人,要阻止他們加入敵人的隊伍。這種非友即敵的思維模式,也是黨的統一陣線的理念。而中共統一陣線的行為者也在我們德國活躍著。"

文章寫道,對中國的依賴不單是對原材料或中國市場,而且還有心理的層面,即擔心北京的反制措施。

"光伏產業的衰亡本應發出早期警訊。2012年,歐中幾乎爆發貿易戰。但梅克爾政府淡化對於中國光伏產業不公平貿易行為的顧慮,擔心保護措施可能引發對在華汽車製造商的反制。德國光伏產業成為汽車工業的祭品。"

"四年後,工業冠軍的收購上重演了這一幕。庫卡機器人曾是德國工業4.0的一塊招牌,於2016年被美的集團收購。媒體報導說,歐洲相抗衡的財團未能組成,原因是戴姆勒擔心在華業務受到影響而不願加入。也因此,中國得以摘取德國自動化行業的明珠。"

文章還寫道,2017年中共製定法律,對外國非政府組織和政治基金會的工作予以限制。"對中國有批評性的活動在這裡(德國)也很少在舉辦,以避免危及在中國的基金會辦公室。"

"學術界也不好到哪裡去。歐盟、英國、美國和加拿大2021年初對黨的官員實施制裁,原因是壓制維吾爾人,此後,中共對西方議員、律師和學者採取反制措施。梅克爾對這一超越限度的做法保持沉默。知名的德國漢學家不願再公開批評中共的措施。"

文章寫道:"這些例子顯示,德中關係深受中共公然威脅、德方急於聽命模式的影響。"

文章得出結論認為,有必要明顯更快、更始終如一地推進與中國分開,"以保護我們的國家主權,提高我們的工業競爭力,改善民主的防禦能力"。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在北京明確表示,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影響了德中兩國的貿易關係圖片來源: Sebastian Gollnow/dpa/picture alliance

現實政治

《法蘭克福匯報》刊登自民黨議員林克(Michael Georg Link)的客座文章,題為"德國需要現實政治的外交政策"。

文章寫道:"鑑於美中之間的體制競爭以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地緣政治轉折,有一組國家的重要性上升,《經濟學人》稱之為Transactional-25(T-25)國家。這裡所指的是在(美中)體制競爭中,向雙方都保持開放,以避免受到制裁或阻礙。通過這種方式,包括印度、印尼、沙烏地、肯亞、埃及、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南非、巴西和墨西哥在內的國家越來越成功地實現自身利益。"

文章寫道,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數據,中國自2020年起就成為T-25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而德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則陷於停滯。

文章認為,德國應當採取現實主義的外交和發展政策,自信和始終如一地應對北京對以價值和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的侵蝕。文章寫道:"我們與T-25國家的關係在此扮演著一個決定性的角色。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開啟更好的溝通渠道,理解和尊重這些國家合理的立場和利益。雙方的共同利益在於經濟交流與促進福祉。"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