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德國必須重新審視對華關係

2022年5月30日

無論是新冠測試盒,還是電腦晶片和汽車電池,德國工業對中國的依賴已經越來越明顯。但一個專制意味日趨明顯的中國,能成為德國值得信賴的夥伴嗎?

Videotelefonat | Olaf Scholz und Xi Jinping
圖片來源: Yue Yuewei/Xinhua/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明鏡》周刊發表評論稱,新疆再教育營中數十萬穆斯林的殘酷遭遇,德國人絕不應無動於衷。因為這一事件拋出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問題,基於對北京政權的高度依賴,德國政府是不是已經失去了制止這一惡行的能力?一旦中國對台動武或同美國發生摩擦,德國屆時又會如何應對?這篇題為《德國應展示力量》的評論寫道:

"《明鏡》同國際媒體一道,本周共同發布了新疆警方文件後,德國在對華立場上的弱勢地位就被進一步地暴露了出來。大多數西方國家已經對中國政府產生了某種程度的依賴,而這個政府對所謂反對派的暴虐程度,已經被加拿大、法國、荷蘭議會已經美國政府定性為種族滅絕。多年來,人權組織一直在對中國的狀況提出譴責,現在政治家和企業高管們也無法繼續視而不見了:隱藏在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背後的權力架構,不僅能以創紀錄的高速度完成高鐵和機場等大型項目,他們同樣也能夠高速打造監控系統和關押設施,能夠擴充海軍裝備以便對鄰國耀武揚威。在這一大背景下, 保持一如既往的對華關係,顯然已經失去了可能性。無論是從道義層面,還是經濟層面的考量,這樣做都是不應當的。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原油和天然氣價格的急劇飆升再一次證明,'視而不見'的政策只能導致高度依賴,而一旦事態激化,則需要付出更為高昂的經濟代價去彌補依賴造成的損失。要知道,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現在就已遠遠超出了對俄羅斯的依賴程度。

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了。現在中國還需要歐洲和美國的市場。如果中國繼續以超過工業國家的速度發展下去,屆時北京將變得足夠強大,歐洲人就只剩下祈求幫助的份了。"

評論指出,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全球化趨緩已經不容逆轉。但只有在國際法和人權標準的框架之內,全球化趨勢才能順利推進。

隨著新疆惡劣人權狀況不斷被曝光,設址當地的大眾工廠也成為被批評的對象。圖片來源: Stephan Scheuer/picture alliance/dpa

"工業界也同樣應承擔起相應的義務。大眾公司幾乎已經變成了一家總部設在德國的中國企業,該企業在中國的員工總數多達九萬,其中一家汽車生產廠就設在烏魯木齊,同關押維吾爾人的再教育營相距不遠。大眾總裁迪斯等德國企業高管們已經無法用含糊其辭的人權論調繼續搪塞了。他們必須要顯示出勇氣和力量,不再容忍反人類罪行。必要情況下,更應當叫停在新疆的生產活動,因為這裡有很多人被關進了再教育營。"

有些企業已經在證實,離開中國並無不可。蘋果的競爭者三星已經在2019年叫停了在中國境內的手機生產,並將生產基地移往越南和印度境內。這足以說明,企業和消費者都有另外的選項。

總而言之,在這種背景下,繼續一如既往地同中國做生意,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情。"

德國經濟必須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這也是《每日鏡報》評論的主旨:

"德國必須從總體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企業不得參與強制勞工行為或從中獲利。德國政界也必須利用一切機會,開誠布公地同中國政府討論人權問題。借用財政部長林德內的話說就是,謹小慎微的言辭對任何一方都毫無幫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