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德國應繼續騎牆還是堅定站隊美國?

2022年11月5日

周六的德語媒體,繼續密集關注前一天肖爾茨的北京之行。《法蘭克福匯報》警告說,最關鍵的問題是德國今後如何站隊,從而避免重蹈對俄政策的覆轍。《經濟周刊》則指出,值得害怕的並非中國本身,而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

在台灣、新疆、氣候變化、貿易等議題上,星期五在北京的會談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果
在台灣、新疆、氣候變化、貿易等議題上,星期五在北京的會談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果圖片來源: Kay Nietfeld/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不要重蹈對俄政策的覆轍"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人總是對德中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而當今真正關鍵的問題則是,作為歐盟最主要國家的德國應該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

"時代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可以從這一點上看出:肖爾茨是首位去北京探討地緣政治問題的德國總理。在國際舞台上,習近平也許是唯一一位能夠對普丁施加些許影響力的領導人。肖爾茨確信地說,他和習近平都一致認為,威脅動用核武是不負責任且危險的行為。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應該高估中國在這個問題上對俄羅斯的影響力。普丁已經一再證明,他願意為侵略戰爭付出極高代價。至於他是否回動用核武器,則很有可能取決於他的統治權力受到多大威脅。哪怕是習近平,也無法為普丁提供權力保障。"

"而在台灣、新疆、氣候變化、貿易等所有其他議題上,星期五在北京的會談並沒有取得多大成果。德國公眾總是對此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們固然可以公開談及維吾爾人的境遇,肖爾茨總理也確實這麼做了,但是我們不應該以此作為衡量德中關係的準繩,因為還有許多其他重要議題,比如烏克蘭問題。即便在氣候保護問題上,作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的中國也不會在短期內如德國環保人士所希望的那樣快速行動。這也是我們應該更多談論如何適應氣候變暖的原因。"

"德中關係最艱難的議題則是貿易,這不僅僅是因為在市場準入等問題上依然存在著嚴重不對等,也因為社會各界總是對此危言聳聽。讓具有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德國在全球化時代停止和中國的經濟往來,也就是對華脫鉤,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即便美國也不會這麼做。德國的問題始終在於:將工業界的利潤與國家利益等同起來。德國政界不應該像個商人一樣對待國際政治,比如在處理港口等關鍵基礎設施時。安全與自主必須得到首要關注,這一點德國總理還需要補課。"

"德中既是夥伴也是對手,這就是全球化的矛盾之處。關鍵問題在於,作為歐盟主要國家的德國持有怎樣的戰略定位:到底是站在西方陣營內,還是如北京所希望的那樣站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在俄羅斯問題上,柏林曾做出了錯誤決策,這個錯誤我們不應該再犯。"

德國總理肖爾茨任內首度訪華

01:41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國《經濟周刊》以"不要害怕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值得我們害怕的並非中國本身,而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性

"在北京的會談也混雜了一些竊竊私語:更多中國生意是否導致危險的依賴性?作為新興世界強國的專制中國是否會在不久後肆意地遙控我們的宏觀經濟?"

"德國經濟與中國越是嵌合緊密,屆時面臨的損失就會越大。假如中國有朝一日武力攻佔台灣,德國企業即便按照如今的中國業務規模,也會面臨數以億計的損失:西方對華制裁會徹底摧毀中國業務,甚至可能讓我們根本無法再和中國做生意。所以中國生意正面臨戛然而止的威脅,具體的進程,我們從俄羅斯身上就能得到參照。"

"我們所亟需的是擺脫這種可能遭受訛詐的境地,這一切必須依靠對等的經濟合作。但是,將這一任務交給德國企業界去完成,未免太天真。此事攸關8400萬民眾的福祉,德國政界必須從最頂層和中國展開談判,就行為方式展開對談:公平競爭、保護智慧財產權、確保投資環境對等。中國必須對此表示理解,因為他們也是想做生意的。"

"和肖爾茨一同訪問中國的企業老總們,其實也有機會減小自己遭到訛詐的可能。過高的中國業務額會導致危險的依賴性。英飛凌營業額的38%來自中國業務,大眾汽車為37%,賓士、寶馬也都超過30%。化工企業科思創以及瓦克則超過20%。某些企業的業務集中風險大得驚人,從長遠戰略計議,這必須有所縮減。"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