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德國政府對華立場有改變嗎?
2024年2月1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題為"沒有中國不行"的文章開篇寫道,德國政府訪問某個國家的頻率,是德國與該國關係的重要衡量工具。德國總理肖爾茨上任後已經訪問了法國十次,最新訪問美國是第五次。而對於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來說,肖爾茨才訪問了一次。如今,他4月中在經濟代表團陪同下訪問北京的消息引起不少關注。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部長、綠黨籍的哈貝克迄今還從未訪華。不過,有消息稱,他可能考慮6月或7月前往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文章寫道,這些訪華的消息被認為是德中關係有所緩解的訊號。"三黨執政聯盟上台時,聲調還是對抗性的,他們立即討論可能杯葛中國冬奧會。2022年秋,哈貝克、貝爾博克和其他內閣成員盡全力阻止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但總理府作出不同的決定。總理府同樣還弱化了各部委呈交的對華戰略中批評性的辭文。"
文章指出,德國在華社群覺察到,特別是德國外交部有所變化。"在經過工作層面的一些訪問後,從非常具有批評性的路線,轉變為更實際的立場。"有觀點認為,此前的立場過於走向一個極端。"在一段時間內,與中國的合作是否還合乎政府的意願,這一不確定感非常大,從學術到非關鍵領域如交響樂團合作。"
文章寫道,德國政府並不能阻止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但哈貝克修改了國家投資保障,每家企業在每個國家的最高保障金額僅為30億歐元。此外,他還得以阻止中國投資者收購德國中型晶片生產商Elmos。
德國經濟界對於政府設立的出口許可制度頗為不滿。如果一家企業的出口產品可能用於軍用,即潛在的兩用產品,也需要政府批准。德國機械製造商抱怨說,在德國經濟形勢很差的情況下,因等待政府的批准,又造成對華出口產品的滯留,同時還造成一些訂單的流失。通快(Trumpf)集團負責中國業務的董事邁耶(Stephan Mayer)表示,這是削弱本土經濟,加強中國競爭者的力量。
文章引述德國工商大會(DIHK)外貿負責人特萊爾(Volker Treier)稱,儘管需要分散風險,但政界和經濟界仍首先需要繼續識別機遇、並保持聯絡。他說,德國企業希望有一個務實的路線,能夠尋找到共同點並建立可信度。
文章寫道,對於哈貝克可能訪華,德國在華企業反響不一。有些強烈要求哈貝克成行,有些覺得哈貝克和貝爾博克最好在下次德國大選前都不要訪華。不少人觀察到,在地方層面,德中雙方有不少合作的機會。一位在中國有良好關係網的德國經理人說,綠黨內閣成員對中國的每句表態,都讓德國經濟界損失不少錢。
"伏地龍"
《世界報》寫道,儘管中國正在歡慶龍年的到來,但中國的經濟氛圍卻一點也沒有"龍騰虎躍"的感覺。無論經濟還是股市都陷入下旋。
文章寫道:"世界各地的股市上漲之際,滬市和港股不斷創下新低。滬深300指數在過去三年內損失了約40%的市值,反映出經濟的晦暗前景。而在房地產市場,中國人投資近八成積蓄的領域,泡沫破裂。經濟瀕臨陷入通縮螺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