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評論稱,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德國車企曾在中國市場一統天下,德中兩國的汽車工業也形成了一種寄生共存的關係。但隨著電動車的興起,德國車企的處境已經變得越來越被動。這篇題為《歐洲陷入了電池陷阱》的評論寫道: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德中在汽車行業的合作關係想必利潤豐厚,但從技術層面來講,這種合作卻是一個陷阱。作為獲准進入中國市場的條件,中國迫使德國接受他們的合資企業模式,並營造出一種良好氛圍,讓德國人感到自己非常重要。而中國人則藉機掌握了製造汽車的技術,即便需要洩露一些核心技術,德國人竟也樂此不疲。
現如今,這種寄生共存的關係早已不復存在。新近湧現出的一系列中國車企已經掌握了獨立造車的全部技術。而包括德國在內的外國車企則已經掉進了又一個陷阱:為了能在德國、中國乃至全球市場上與新對手競爭,他們必須造出續航能力強勁的現代化電動車。這就需要最好的電池,而這些電池的很大一部分偏偏也來自中國。
擺脫電池依賴
有鑑於此,本屆IAA國際車展對於德國車企來說,可能是生死攸關的最後考驗,一個決定未來銷量的關鍵時刻。從梅賽德斯的電動SUV GLC,寶馬的 iX3以及大眾的小型新款電動車,各家車企巨額的市場投入都說明:這次車展是決定未來勝負的關鍵一役。未來誰將主導電動車行業?全球汽車市場上,歐洲車企將扮演怎樣的角色?而更為重要的問題則是,在電池大部分依賴從中國進口的背景下,歐洲車企是否還有未來?
無論是德國,還是歐洲,在生產電動車電池方面都存在依賴性。中國不僅為全球市場提供電池,也掌控著大規模生產電池所需的原料。這對歐洲的電動車轉型來說,絕非好事。試想,一旦受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現有的全球勞動及價值鏈分工出現變化,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德國和歐洲車企的電動車戰略是否會因此瞬間崩盤?這種擔憂絕非空穴來風。中國前不久舉行的盛大閱兵式上,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克里姆林宮主人普丁以及北韓獨裁者金正恩同框亮相。這一畫面令人不安,也預示了西方未來可能不得不面對的局面。屆時,電動車電池可能反倒會成為不足掛齒的小問題。」
《南德意志報》評論認為,德國車企當前面臨的被動局面,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因為車企高管們一直對電池問題缺乏重視,甚至是有意視而不見:
「(德國和歐洲車企的)高管們認為,電池只是一種可替換的產品,隨時都可以用海運方式解決供貨:電池是個無關緊要的產品,就讓別人去生產吧,研究如何製造高端汽車才是我們的份內之事。
這是一個致命的誤判,而且類似的誤判還有許多,不勝枚舉。就在幾周前,保時捷旗下的電池子公司 Cellforce宣告破產。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還能力挽狂瀾嗎?」
奧地利公共電視台ORF官網發表評論稱,本屆IAA國際車展已經成為德國車企同中國車企的一場決戰。評論寫道:
決戰慕尼黑IAA
「德國汽車企業在燃油車技術領域,保持了數十年的領先優勢。但在電動車方面,尤其是電池技術領域,技術上的領先優勢已被中國奪取。過去幾十年當中,為了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歐洲車企向中方轉讓了很多專業技術。
現如今,為了佔領歐洲市場,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已開始在匈牙利等國開設工廠。在中國的電動車和混動車市場上,競爭異常激烈,各家中國車企之間掀起了殘酷的價格戰。中國政府也不得不出面干預。
與此同時,中國90多家汽車企業中,為了實現增長,已有十幾家車企開始進軍海外市場,這其中包括比亞迪、吉利、奇瑞、零跑、小米等品牌。市場調研機構 JATO Dynamics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4.8%,這一數據本身也許並不令人擔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一年當中,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竟然翻了一番。」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