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恆大的骨牌效應

2024年1月31日

周一的香港法庭對恆大集團發出的清盤令,對股市造成衝擊。而這一裁決將會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金融行業、乃至經濟和社會帶來哪些影響,目前顯然還無法斷言。

位於香港的恆大中心
位於香港的恆大中心圖片來源: Katherine Cheng/ZUMA Wire/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恆大鬧劇終於告一段落,但投資者的不安全感卻在進一步攀升。外國投資者能否拿回他們投入的200億美元,以及北京當局又將如何恢復信譽?這些問題仍有待觀察。這篇題為《破滅的房產夢》的評論寫道:

"恆大集團90%以上的項目都在中國大陸,遍佈280個城鎮,涉及1300多個小區項目。中國大陸的法律不同於香港特別行政區。也就是說,如何執行香港法庭的裁定,將由中國大陸的法庭,換言之也就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習近平來決定。而習近平的問題在於:向這些住宅項目索債的不僅包括外國投資者,也包括大量中國購房者,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早已付清了房款,卻遲遲等不到項目完工。

習近平的棘手之處在於:一方面,經歷了他所主導的災難性的防疫政策之後,他希望中國能夠盡快恢復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而現在外國投資者卻正在大量從中國撤資:或者直接撤資,或者不再購買境外上市的中國股票。而習近平要想吸引外國投資者,過去那種中國將會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的老生常談顯然已經無法奏效。投資者需要看到中國的實際行動。如果能夠對恆大集團進行有序清算,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將說明中國或多或少會堅持法治原則。而中國本土企業也將從中受益,今後他們將不必再為債券支付如此高的風險溢價。

評論指出,但另一方面,如果在恆大有序清算的過程中,讓外國投資者拿回本金,而中國購房者卻血本無歸,那麼習近平顯然是發出了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畢竟,黨恰恰就是這場房地產危機的始作俑者:

一旦在建房產項目破產停工,許多交了房款的業主有可能血本無歸。圖片來源: DW

"在債務管控方面,最初的規定過於寬松,後來又變得過於嚴苛。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隱患。中國各地,到處都有絕望的購房者以及無法拿到薪水的工人們在抗議。過去幾十年當中,靠借貸催生出的房地產熱不僅僅是重要的就業機器,不斷上漲的房價也給普通民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直到泡沫破碎一切化為烏有。

政府當然可以出面支付外國投資者的200億美元,畢竟這對政府來說微不足道。但問題在於,恆大絕非個案,資不抵債的房地產公司目前有數百家之多。政府都能出手相救嗎?無論是自身已經債台高築的地方政府,還是財政相對寬裕的中央政府,目前都沒有這種能力。更何況,習近平的目的是要叫停歷時數十年的投機行為,而不是對這種行為進行鼓勵。"

《商報》報導稱,香港法庭對恆大集團的清算令已經對股市造成了衝擊,而其後續影響目前還無法斷言。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馬提斯(Jürgen Matthes)表示:'長期以來,恆大一直是家僵屍企業,現在是該讓它結束生命了。但前提條件是,香港法庭的裁定在中國大陸也能得到貫徹,這一點還有待觀察。更為重要的是,鑑於恆大集團的巨大規模,它也是對所有中國房地產業主發出的危機訊號:即危機仍在繼續,局勢並不會好轉。' 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阻遏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復甦努力,因為建築行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過去20年間,建築業一直是最重要的經濟引擎,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直接和間接佔比大約為25%。

政府總體是希望建築和房地產行業能放緩發展速度。因為投資過度依賴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並不具有可持續性。有鑑於此,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也在努力叫停這種'虛假增長',然而,迄今為止,中國並沒有找到替代性的發展模式。除此之外,房地產危機也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據估計,房產在中國私人家庭財富中的佔比高達大約四分之三。"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