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未來的危險和機遇

文山 摘編
2017年9月1日

周五的德語報刊,關注了中印之間的角力,以及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所取得的進展。

China Indien Grenzstrei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Wong

德語媒體:未來的危險和機遇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都是贏家,沒有和平"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印度與中國在洞朗問題上的相互讓步,並不意味著危機已經解決,而是被暫時擱置、留待日後處置。

"中印兩國之間已經有過多次衝突,其中也包括武裝衝突。這些衝突大多都圍繞著邊界爭端。儘管兩國多年來一直在進行邊界談判,但是摩擦也從未間斷。近年來,中國的擴張姿態讓印度越發不悅。印度絕不可能將戰略意義如此重大的地區拱手讓人。就在洞朗地區的不遠處,狹窄的西裡古裡走廊地區將印度東北部與其他部分國土連接在一起。就目前來看,兩國都更像是要給這場衝突降溫。這個周末,印度總理莫迪將前往廈門,好讓中國能夠當好金磚國家峰會的東道主。要是莫迪因為邊境爭端而不參加會議,就會對其雄心勃勃的振興印度經濟計劃造成重大損失。"

"不僅僅在亞洲地區,中印兩國在全球範圍內都在爭取擴展影響力。兩國在這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目前,印度人充滿驚恐地看著中國人迅速增長的自信。但是,一旦某一天印度覺得自己強大了,它也會抓住一切機會同中國叫板。洞朗地區的糾紛,預示了這倆亞洲大國今後發生爭端的激烈程度。"

杭州的一處充電站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H. Zongzhi

維也納出版的《信使報》則以"又要談談中國"為題,指出在新能源領域,歐洲人的創新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已經落後於中國。

"我們正身處能源變革之中,但這場變革目前卻並不怎麼可持續。可持續性不僅僅包括環保方面,還要考慮社會以及經濟因素。現在大家都在呼籲的電動汽車,甚至在環保方面也是不可持續的。"

"比如,奧地利電力供應的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清潔的水電,但這種清潔能源卻無法保證全年穩定供應。今年冬天,奧地利不得不再次進口火電、核電,來滿足全國70%的電力需求。隨著水力缺口的增長,這種局面還會進一步嚴峻。根據德國高校的研究,要是交通領域完全摒棄化石能源,電動汽車等交通工具需要的電能將會是目前奧地利全國發電總量,即每年6220億千瓦時。真正的能源安全可不是這樣。"

"中國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作為全球推動電動汽車最為積極的國家,中國其實在幾年前就意識到,要是今後只使用電動汽車,那麼就會面臨電池短缺以及電力短缺的問題,而擴充電池產量、擴大發電能力則需要好幾十年的時間。因此,中國人及時啟動了備選方案:研發合成燃料,讓傳統的內燃機以及汽車也能繼續使用。合成燃料的生產線看來已經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來,而其工藝則是基於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以及凱澤斯勞滕理工大學的研究成果。中國人還在用這個方法來緩解柴油緊缺的問題。至於歐洲呢?看來,歐洲又要錯過下一波科技浪潮。"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