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梅克爾要認清中國的現實

葉宣(摘編)
2020年7月7日

德國媒體注意到,在德國政界歷來被認為對中國態度相對更為友好的社民黨,對華政策的基調發生了轉變,認為梅克爾對北京過於綏靖妥協。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2019年9月梅克爾在武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社民黨(SPD)聯邦議院黨團通過了一份對華政策基本立場文件,認為聯邦總理梅克爾對中國的態度不夠強硬。

"希望中國經由不斷加強的經濟聯絡在政治上也同西方接近,梅克爾的這個期望可惜沒有實現",社民黨聯邦議院黨團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特(Nils Schmid)說,梅克爾總理"應該告別自己過時了的對中國的認知,面對現實"。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總結了這份文件的主要基調:

"社民黨這份專題文件分析認為,如今的中國以多重角色出現,對每一種身份應作不同的評估:涉及氣候政策、伊朗核協議或聯合國維和使命的時候,中國是夥伴;在經濟領域中國則是競爭者,它從事工業間諜,在與外國企業的競爭中優先照顧本國企業,不太顧及國際規則。最敏感的一點是所謂"制度對手"的說法。社民黨黨團警告稱,中共領導人與民主秩序為敵。談到新的國安法,文件稱香港'面對難以預測的專權統治'。

文件得出結論,'制度競爭'最終決定'與中國能在何種程度上保持夥伴關係以及如何具體構建,並影響到與中國之間經濟競爭的方式'。或者,用黨團副主席海因裡希(Gabriela Heinrich)的話來說,'中國的黨政機構,因其威權統治,是我們自由民主秩序的制度性對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Reynolds

多年來一直有人--比如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的專家,批評德國在達成歐盟統一對華戰略上不夠積極努力,而是致力於經營本國戰略,照顧德國經濟界在巨大的中國市場的利益。社民黨的外交政策專家持類似觀點,他們警告:僅憑德國一國的戰略是不夠的,只有歐盟協同行動,才能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有成功的機會。"

學會權力的語言
《世界報》發表倫敦國王學院高級訪問研究員Maximilian Terhalle的客座評論,指出在美中兩個大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歐洲必須提高警覺。文中引用歐盟外交政策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的話說,歐洲必須學會"權力的語言"。作者寫道:

"人們仍然主要從經濟角度看中國。習近平基於現有經濟實力,早已告別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傾心於擴張權力,一如當年(德皇)威廉二世在俾斯麥1890年下台後那樣,這一點柏林並沒有意識到。北京在過去5年中擴充軍力,相當於整個英國軍隊的規模,這一點也被忽略了。

一個變得過於強大的中國對西方的世界秩序來說是一個至關存亡的危險。西方必須使用權力,在中國權力擴張的過程中恰中要害地削弱它。這樣作針對的目標是人們對共產黨的接受程度,中共繼續掌權的基礎仍然系於其不斷重複的保證經濟增長的承諾。西方絕不是要推翻習近平,而是要在一場絲毫不講謙讓的競爭中運用正確的手段,迫使中國有所節制。在德國統一30周年之際紀念鬥爭贏得自由之際,如果看一看香港就會發現,哪一種世界秩序是我們不想要的。"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