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歐洲必須保住自己的核心工業

2025年11月27日

《新蘇黎世報》客座評論稱,如果不能在貿易和工業政策領域對「中國衝擊波」做出統一的回應,歐洲喪失本土工業基礎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世界報》寫道,中國正在取代德國成為「汽車大國」。

德語媒體:歐洲必須保住自己的核心工業圖片來源: 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客座評論稱,曾幾何時,中國曾是歐洲工業出口的最重要市場,也是歐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但現如今,中國的身份已經從「買家」變為「賣家」,北京正在重塑歐中貿易關係。這篇題為《中國不再是歐洲產品的銷售引擎》的評論寫道:

「2010年至2020 年期間,中國一直是歐洲重要的增長市場。但從 2022 年開始,中國已從歐洲的『需求引擎』轉換成了『淨競爭對手』。歐洲工業出口中的一些核心產品,已被中國產品逐漸擠壓出局。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並非關稅政策,而是中國實現工業自主的政策以及政府扶持的『中國製造2025』以及『雙循環』等工業倡議。

中國發起出口攻勢的同時,國內需求卻在不斷下滑,有鑑於此,歐洲本土工業預計將面臨嚴重下滑,特別是在傳統及電動汽車行業、機械製造(標準設備)、綠色技術、化學和基礎材料、中等複雜度的醫療設備、汽車零件和電子等領域。

相反,歐洲卻對進口戰略性重要原材料存在依賴,如稀土和半導體,而這些產品都在中國的掌控之下。作為歐洲重要的工業基地,德國的重要產業,如汽車、軍工和其他高科技產業都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和許可證制度形成了高度依賴。

與此同時,中國則對進口歐洲的高科技產品感興趣,例如半導體或航空航天領域的產品。當前,外貿成為地緣政治武器的發展趨勢,已成為各國安全及其安全政策的重要議題。歐盟如果不能制定出協調一致的貿易和產業政策,那麼幾年之內,歐洲工業基礎的重要部分可能就會損失殆盡。十年前,歐洲的光伏工業就是這樣消失的。

歐盟及其成員國雖然已經意識到,他們在產業政策層面已經同中國陷入了一場制度競爭。但迄今為止,歐盟各國做出的回應卻依舊支離破碎、猶豫不決。尤其同中國中央調控的產業戰略相比,歐盟的政策協調性卻嚴重不足。歐盟的政策必須包含多個因素:改善框架條件,尤其應將政府管控降低至合理水準。促進創新、研發和教育,同時也應努力實現供應端和銷售市場的多樣化發展。」

《新蘇黎世報》這篇客座評論的作者Beat Hotz-Hart, 是蘇黎世大學經濟學榮休教授,也曾常年擔任瑞士聯邦職業技術教育署副總裁。評論作者認為,面對中國的強勁競爭壓力,歐洲未來將無法保全整個工業基礎,但歐洲必須做出戰略抉擇:那些無法取得勝利的領域可以有序退出,那些不可避免合作的領域需要開展談判,而那些決定歐洲未來的領域則必須全力防守和加強:

「高價值領域是出口機遇的脊樑,也是歐洲技術及安全主權的根基。失去這些領域將使歐洲陷入對中國的結構性依賴。因此,這些領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得到保衛和加強。歐洲不僅要通過智慧財產權保護和貿易協議來穩定這些領域,還必須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只有這樣,歐洲才能對中國的出口型經濟增長模式形成改革壓力。但如果歐洲拿不出政治倡議和領導力,那麼,歐洲的工業未來就只能由中國共產黨的官僚們來主導了。」

德國汽車大國地位不保

《世界報》以《德國汽車大國地位不保》報導了中國汽車工業對德國構成的強勁競爭壓力。文章寫道:

「來自波鴻汽車研究所CAR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中已有 20% 面向出口。 2024 年,中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國內市場殘酷的價格戰,進一步推動了製造商的出口熱情,電動車領域尤為如此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重要樞紐」圖片來源: Li Jiana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而擴大出口的嘗試也取得了成功:今年年內,德國的中國品牌新車註册量已翻了一番。比亞迪等中國品牌在英國和南美洲也非常成功。其他一些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今年1 月至 9 月,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總共在比利時銷售了218,000 輛,排名其次的則是英國和巴西。

波鴻汽車研究所認為,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重要樞紐。該研究所的評估報告中寫道:『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的電動車產量更高,也沒有任何國家有比中國更大的鋰電池產能』。有鑑於此,中國對汽車大國-德國構成了日益強勁的競爭壓力。

波鴻汽車研究所的一項比對顯示:今年德國預計生產大約410萬輛汽車,僅比2020年增長了17%,比2000年則減少了100萬輛。在國際汽車產品排名中,德國正在一路下滑,而中國則在直線上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