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歐盟高瞻遠矚拯救短視的德國人

2024年7月5日

歐盟7月5日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德國編輯部網路》讚揚說,若不是歐盟從長期戰略高度進行一盤大棋佈局,拘泥眼前利益的德國人必定再次撞上同一堵牆。德國《商報》擔心,電動汽車只是中國政府巨額補貼的冰山一角。

中國產品憑什麼在品質更佳的情況下反而還能更便宜?圖為比亞迪的鄭州工廠
中國產品憑什麼在品質更佳的情況下反而還能更便宜?圖為比亞迪的鄭州工廠圖片來源: Li Jiana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杜塞道夫出版的《商報》以「歐中貿易爭端 – 汽車只是開端」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政府很多年前就開始在新能源、機器人、IT、人工智慧等決定未來福祉的領域大舉補貼,絕不僅限於電動汽車領域,因此歐盟必須在更廣泛的戰線上予以抵抗。

「歷經多年的數千億美元補貼以及其他政府補助,這一產業政策頂層設計正在顯現其效果。在眾多領域,歐洲競爭者都發現其中國對手能夠提供低得多的產品價格,而其技術品質卻相似、甚至比歐洲廠商更加出色,風力發電機、電動汽車只是其中的兩個案例,德國的機械製造商已經連續多年面臨巨大的價格戰壓力。」

作者接著援引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的調研指出,超過七成受訪德企表示,中國競爭者的同等產品價格至少低10%,超過三成的德企甚至表示中國同行的價格至少便宜30%。

「特別關稅有助於抵消中國企業因政府補貼而擁有的巨大價格優勢。關稅是對中國政府發出的一個訊號:歐洲歡迎來自中國的汽車、風機、機械設備,但是如果中國廠商憑借政府補貼獲得了針對歐洲企業的不正當優勢,那麼歐盟就必須出手再平衡。」

文章指出,十多年前,中國大規模向全球市場傾銷過剩的鋼鐵也曾經引發過其他的國家激烈反彈,但現在的情形比當年要更加嚴重:涉及的產業更多,且北京當局並不像當年那樣自己也有消除過剩產能的意願。

「由於國內需求低迷,中國的經濟模式如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向海外銷售產品。德國人應該很熟悉這種局面,畢竟德國經濟模式也非常依靠出口。至於中國企業自己也深受價格戰之害,對於北京而言卻是次要的。中國當局在乎的是中國產業最終成為全球市場領軍者。」

「總體上德國工業界很早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和汽車產業不同,在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調研報告中,大部分德國工業企業都支持歐盟加徵特別關稅,因為他們已經被逼到走投無路的境地。而且,德國的幾大經濟協會也都表示認識到糾正不公平競爭態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大眾汽車等德國企業既依賴中國的銷售市場,也依賴中國的生產基地和供應商。圖為上海的大眾工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Ding Ting

旗下擁有多家地區性大報的《德國編輯部網路》以「為什麼在對華關係議題上不應采納工業界的意見」為題,刊發評論讚揚歐盟委員會高瞻遠矚地看待問題,而非拘泥於眼前利益。

作者指出,長期以來,德國企業界無視地緣戰略風險,一味依靠俄羅斯能源獲取眼前的巨額利益;而現在,在德中經貿關係議題上,德國政界和商界又呈現出同樣的行為模式。「我們其實不能再次怪罪德企高管,畢竟他們的合同和薪水直接掛鉤於每個季度、至多是每個年度的績效,所以他們必然更重視短期利益,而非長期風險。也因此,不能指望經濟界自己去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度經濟界不會這麼做,他們的代言人毫無疑問也不會這麼做。」

「令人不安的是,德國聯邦政府再次充當了企業利益的傳聲筒,想要說服歐盟採取更為寬松的對華政策。難道在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中沒有將中國正式定義為體制競爭對手嗎?難道經濟部長哈貝克、外長貝爾博克等政府成員沒有經常明確提到北京的觸犯規則行徑?」

「萬幸的是,貿易問題並非像能源政策那樣由柏林負責,而是由歐盟來管。由此,歐洲必須出手防止德國人第二次撞上同一堵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