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清零"令外企叫苦不迭

2022年6月21日

曾幾何時,能被派駐中國的北京、上海或深圳,曾是很多德國企業經管人員求之不得的美差。因為去中國不僅能拿到豐厚的收入,而且做出良好業績也相對容易一些。但現在無休無止的"動態清零",卻讓很多人心灰意冷,萌生了離開中國的想法。

China - COVID-19 in Shanghai
歐盟駐華商會:中國政府的防疫措施令四分之三歐洲在華企業收到負面影響。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援引歐盟駐華商會新近發布的一項問券調查報導稱,大面積封控管理、漫長的隔離措施已經令很多常駐中國的外企管理人員選擇離開,招聘新人填補空缺也變得越來越難。這篇題為《歐洲駐華企業對清零政策怨聲載道》的文章寫道:

駐華商會對會員企業展開的問卷調查顯示,這些企業間彌漫著一派低迷氣氛,形勢極不樂觀。問卷報告稱,嚴苛的禁足令和入境管控,以及嚴重受阻的供應鏈已經令歐洲企業的在華業務陷入困境。歐盟駐華商會副主席 Bettina Schön-Behanzin表示,中國必須消除企業的恐懼感,並制定明確的計劃幫助企業重建信心。共有620家歐洲企業參加了這次今年二月和三月間展開的經營氛圍問卷調查。為了瞭解企業對上海封控行動的感受,今年四月又對相關企業展開了有一次問卷調查。時至今日,影響企業商業氛圍的除了上海等地的封控措施之外,北京當局在俄羅斯侵烏戰爭問題上的立場也對歐洲在華企業的商業氛圍變得更為糟糕。

問卷調查報告稱,清零政策和烏克蘭戰爭'對歐洲企業的中國業務產生了嚴重的破壞性影響。'具體數據更具說服力:四分之三的會員企業表示,中國嚴格的防疫措施對企業經營產生了負面影響,92%表示關閉港口等措施使供應鏈遇到了問題。23%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在考慮暫停在華投資,並將資金投向新的市場。 Bettina Schön-Behanzin表示,一些企業正在考慮前往更具可預測性的市場開展投資活動。在亞洲找到新的投資地點並非難事,越南或泰國都是可行的選項,但中國畢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也是許多大企業不願離開中國的主要原因。過去幾周的經驗顯示,北京的清零政策非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構成了拖垮世界經濟的風險。但就此提出公開批評,卻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

報導稱,大多數歐洲在華企業都不願公開就中國政府的防疫措施公開發表意見,以免造成干涉內政的印象。報導最後寫道:

"相比之下,歐盟商會則表達了明確的立場:中國政府應採用已被證實效果的 mRNA疫苗,如輝瑞和莫得納出產的新冠疫苗。但事實上,中國仍在使用主要由國藥和科興等企業研發的國產疫苗。歐盟商會副主席Bettina Schön-Behanzin表示,新加坡模式值得中國效仿。兩年前疫情爆發初期,新加坡也採取了嚴格的防疫措施,後來又重新開放了邊境。

歐洲商會認為,群體檢測和封控措施並不能夠讓中國走出疫情陰影。正如Bettina Schön-Behanzin所說的那樣,中國必須開放邊界,這個國家具備實現偉大復甦的所有條件。"

防疫措施變成管控工具

上周,中國河南省一些銀行儲戶和購房業主在維權行動中突然發現,他們的健康碼突然由綠轉紅,只好被迫滯留家中。柏林出版的《日報》撰文指出,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過去兩年被用來防控疫情擴散的健康碼正在變成當局的"維穩"工具。 文章寫道:

由此看來,中國的新冠疫情也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社會試驗,其長期後果要等幾年之後才會全面呈現。而民眾對這種新常態的接受程度越高,草木皆兵的北京當局今後繼續沿用新冠監控手段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習近平上台後的一系列跡象都顯示,為了加強社會控制和保障權力,當局甚至不惜犧牲經濟增長。

健康碼正在變成當局的"維穩"工具圖片來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至於這種策略能夠奏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公民社會遭到打壓,媒體只能發出同一種聲音,在這種大背景下,民眾幾乎沒有可能提出批評。但局勢發生突變的可能性卻並不能排除。專家們津津樂道的高壓鍋理論就指出,為了避免發生爆炸,政府應適時提供釋放氣壓的渠道。然而,面對民間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政府現在卻在以更強硬的打壓和更嚴格的新聞審查作為回應。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