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無止境」的中俄友誼

2022年3月4日

中方是否提前就知曉俄羅斯的出兵計劃?德國媒體援引情報部門的訊息報導稱,二月初,中國官員曾請求俄方在冬奧會結束之後再出兵烏克蘭。儘管中國官方對這一說法予以嚴厲駁斥,但相關報導還是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

Eröffnungsfeier | Olympische Winterspiele 2022 | Peking, China
圖片來源: Alexei Druzhinin/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長篇報導稱,中國既想同俄羅斯保持盟友關係,又不希望因此耽誤同歐洲做生意的機會,因此,在俄烏危機中,中國努力呈現出中立姿態。但事實上,習近平早已選擇了普丁。這篇題為《沒有止境的中俄友誼》的報導寫道:

"中國的措辭中流露出極大的緊張情緒:儘管誓言要發展中俄友誼,但讓世人看到中國要無條件地同俄羅斯結盟,卻並不符合中方的利益。北京無意捲入一場同自身無關、而且可能有損中國利益的戰爭。儘管雙方的戰略政治家們都已確認中國和西方正在展開制度競爭,但中國還是離不開西方。為了實現習近平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還需要西方的技術和市場。

觀察家們認為,此次俄烏戰爭對中國未來的政治發展道路是一次關鍵性的檢驗,甚至會成為中國政治的分水嶺。數天前,卡內基基金會的費根鮑姆 (Evan A. Feigenbaum)撰文指出,中國正在竭盡全力試圖同時達到三個相互矛盾的目的:一是同俄羅斯結成戰略夥伴,二是堅持主權和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原則,三是最大程度減少歐盟和美國經濟制裁與不信任所造成的附帶損失。

於是乎,各方都可以看到,中國政治家和外交官幾天來在以演雜技般的措辭技巧,試圖使中國相互矛盾的立場能夠自圓其說,但是效果卻越來越差。亞洲問題專家費根鮑姆相信,中國最終將會犧牲原則,而選擇強權政治。他表示,過去幾天的跡像已經越來越明顯,'靠近莫斯科已經成了中國政治的核心要素。'"

《南德意志報》:中國外交官以演雜技般的措辭技巧,試圖理順中國相互矛盾的立場。圖片來源: ASSOCIATED PRESS/picture alliance

報導指出,在談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的軍事行動時,中國官方避免使用"侵略"一詞,而代之以"俄方行動","當前局勢"或者"烏克蘭當地局勢的急劇變化"。以至於中國五位學者聯署公開信呼籲"侵略就是侵略,不能指鹿為馬。" 《南德意志報》報導指出,強權之下,指鹿為馬才是正常狀態。因為典故裡把鹿說成是鹿的人都被殺掉了,就像五位學者的公開信已被刪帖一樣。文章最後寫道:

"去年春季,歐盟和中國相互發起一系列制裁措施後,雙方關係已經大大降溫。今年四月,雙方計劃舉行中歐峰會。北京出版的《環球時報》認為,這將是中歐關係的破冰行動。但問題的核心卻在於,到四月份,中國還會做出多少自損形象的行為。《金融時報》前不久發表社評稱,普丁是對歐洲各國發出核武威脅的人,中國如果繼續站在普丁這個戰爭狂人一側,那麼中國也將承擔被歐洲各國視為敵人的風險。"

美國媒體有關中國事前瞭解俄羅斯出兵計劃的報導,也引起了《法蘭克福匯報》的關注。該報寫道:

"即便是中俄雙方在二月四日,也就是俄羅斯實施侵略前三周,已經就這次軍事行動進行過交流,但種種跡象還是顯示,中國當時可能判定這只是一個速戰速決的短期行動,而且中國也低估了西方反應的激烈程度。如果中俄有關軍事行動的會談不是在最高領導人級別展開的,那麼有關訊息是否被送達習近平那裡也同樣是個問題。同普丁一樣,習近平身邊唯唯諾諾者也不在少數。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外交部是否事先知情。畢竟中國沒有從烏克蘭及時撤僑,是一個後果嚴重的錯誤。

相關的報導還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匿名消息源將這一疑似情報透露給媒體的目的是什麼?在華盛頓,要求中國為其親俄立場付出代價的呼聲越來越高。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布蘭切特( Jude Blanchette)認為這是一次重要的'風向改變'。大約三周前,華盛頓還在考慮阻止中俄進一步接近的可能性,而現在的主流觀點則認為,必須要將中俄聯繫在一起來對待,以避免中國逃避責任。布蘭切特同駐京記者交談時表示,'習近平犯了其兩屆任期內最大的外交錯誤,那就是侵略行為發生前夜,他同普丁結成了盟友。 '布萊切特表示,中國目前在極力澄清事前對戰爭一無所知。但這又等於在說本國情報部門嚴重失職,這同樣會讓習近平大失顏面。"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停止戰爭!烏克蘭小夥用中文求救

05:4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