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科隆城市報》援引比亞迪副總裁李柯的話報導說:「競爭非常激烈、非常殘酷,當前的局面是無法持續的。」這篇題為《中國產業政策已經觸頂》的文章寫道:
「中國產業政策成功的背後,弊端也變得日益明顯。正如『中國通』武特克(Jörg Wuttke)所說的那樣:『如今幾乎沒有企業還能賺錢。』從去年開始,伍德克在華盛頓的DGA斯通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擔任顧問,而此前他曾多次出任北京歐洲商會主席。
幾天前,中國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恰恰證實了伍德克的說法。2022年9月以來,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就在一路下滑,而六月份的跌幅竟高達3.6%。這一趨勢意味著經濟走弱,甚至出現了通縮的苗頭。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中,不僅投資會減少,債務負擔也會不斷加重,而通縮則意味著企業的盈利會不斷縮水。
這些問題都是『自家製造』的。中國的產業政策是由經濟規劃者以五年計劃的形式發布的,目的是發展基於國家利益的戰略產業。而所有的企業都會盲目追隨黨中央發出的號召,因為這些企業很清楚,這樣他們就可以獲得慷慨的補貼。而由於各地方政府都極力想培養出本地的『冠軍企業』,因此即便是虧損的企業也仍然可以依賴國家的補貼而得以生存。
這種產業政策導致的負面結果,在西方也受到了強烈詬病,因為嚴重過剩的產能正在被以傾銷價投入國際市場。計劃於七月中旬召開的中歐峰會前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一次講話中提及了這一問題,她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國家補貼而催生的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不只是為了激活本國工業,更是為了扼殺國際競爭。』」
《科隆城市報》以光伏產業為例,闡述了中國補貼政策導致的種種弊端:德國曾在光伏產業佔據全球領先位置,但在中國低價競爭者的打壓之下,德國光伏企業逐漸被擠出市場,但獲得壟斷地位的中國光伏企業事實上也沒有幾家能夠真正盈利。《科隆城市報》寫道,現在中國的電動車行業也在重蹈覆轍:
「中國問題專家伍德克表示:『痛苦的市場清理過程現在剛剛開始。』伍德克是最早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提出警告的外國人之一。2016年,他在歐洲商會原則性文件中提出的預警現在都已經變成了現實:中國在光伏、風電、電池與電動汽車領域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產能過剩。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對這一問題視而不見。去年,法國總統馬克宏希望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就此問題展開討論,而習近平則回應道『產能過剩的問題根本就是無中生有』。」
當然,習近平也只是佯裝不知情而已。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現在公開承認自身經濟的弊端,尤為值得關注。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機關報《求是》文章中明確指出:『內需疲軟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為主要表現的供需失衡,迫使現有企業不得不在有限的市場上展開激烈廝殺以求生存。
事實上,北京的經濟決策者們也非常清楚應當如何應對:不僅要強化消費以提升內需,同時也要推動市場整合重組。也就是說,需要讓大批不盈利的企業關門破產。但這對黨國高層來說,無疑是個非常可怕的場景,因為這樣一來,至少會在短期內導致大量失業,進而威脅社會穩定。」
柏林出版的《日報》發表評論指出,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時而上浮,時而下調。今天發出威脅,明天卻又收回成命。人們對川普的多變戰略已經習以為常,而相比之下,中國的戰略卻是長期而明確的:
「中國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投資、貿易和市場的多元化佈局。中國投資國內市場,也投資未來技術。在川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之後、繼任美國總統拜登於2024年5月將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提高到100%之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就已制定了在匈牙利興建超大工廠的計劃。這家工廠目前正在施工中,預計今年年底投產。同以往一樣,這一次中國也向匈牙利派遣了本國工人,從事廠區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此舉令比亞迪進一步貼近了歐洲市場,也令歐盟的汽車製造商憂心忡忡,因為他們無法與中國的低價電動汽車展開競爭;而與此同時,如果川普兑現威脅,這些歐企還將面臨對美出口的30% 高額關稅。
歐盟正試圖用天天安撫川普情緒的方式來挽救傳統的出口模式。那些來之不易、旨在打造公平和綠色未來的法規將會率先成為犧牲品:可持續的供應鏈和綠色交易基本都將被束之高閣。與其如此聽之任之,歐洲還不如堅持自身面向未來的發展模式。為燃油車、煤炭和天然氣等非核心消費產業制定退出戰略,或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歐洲應繼續推行符合社會和環境條件的綠色補貼政策,並更多地投資於歐洲的人力資本。」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