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疲倦的巨龍
2019年1月24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8年,中國經濟增幅為6.6%,雖然超過了官方預計的6.5%,但卻是近三十年來的最低水準。左派的《新德意志報》認為,雖然中美貿易戰無疑會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但中國自身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這篇題為《疲倦的巨龍》的報導寫道:
"中國經濟發展出現疲軟勢頭,這一點在中國南方表現的尤為明顯:雖然距離春節年假還有幾周時間,但東莞一些工廠主已經讓數萬名工人提早回家。據媒體報導,蘋果最大的供貨商-富士康去年十月份以來,已經解僱了大約五萬名短期工。日本報章稱,雖然解聘人數並不一定比往年多,但解聘時間卻比以往大大提前。"
《新德意志報》認為,雖然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率仍比大多數國家高出很多,但增速減緩,仍有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失業以及生活水準的下降等等。該報寫道:
"中美貿易戰給中國經濟造成了明顯的影響。2018年第四季度經濟增幅只有6.4%。獨立專家甚至認為,對中國至關重要的出口業出現了4%的負增長。
然而,另外一個問題則是中國自身造成的:中國巨額的債務。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際,中國領導層也得以讓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但同時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由於近乎瘋狂地投資基本建設以及為國有企業提供高額補貼,從2008年以來,中國國家負債激增四倍,已經是國民生產總值的260%。不過,同日本情況類似,中國也幾乎沒有外債。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高額債務才沒有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造成困境。但是,國家的巨額支出卻造成了鋼鐵工業嚴重的產能過剩以及建築和金融行業的效率低下。為了遏制債務的瘋狂增長,政府已經開始縮減基礎建設項目。國有煤炭和鋼鐵行業中,過去兩年來已經裁減數百萬工作崗位。"
文章寫道,這些縮減政策也導致了房地產價格的回落以及汽車銷量的下降,而後者對德國汽車工業也造成衝擊,因為,中國是德國汽車最重要的市場。
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減緩,《新德意志報》還發表了一篇題為《沒落的資本主義》的評論員文章。評論認為,中國經濟降溫引發全球經濟界精英們的普遍擔心。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的減速將導致全球經濟的疲軟。評論稱:
"中國經濟去年確實只增長了6.6%。然而這一增幅仍然是德國的四倍,當然人們審視中國的標準不同。事實上,中國是唯一一個仍能夠穩步增長的經濟體,儘管這是中國28年以來增幅最低的一次。現在,很多人擔憂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會因此陷入停頓。畢竟中國不僅是出口大國,而且還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布蘭德(Börge Brende)宣稱,面對世界經濟出現下滑,有關國家也無能為力,因為這些國家也已債台高筑。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因為,一方的債務,就是另一方的財富。而眾所周知,全球範圍內財富的分配是多麼的不平衡。換句話說,合理重新分配財富,當然有助於遏制下一次全球經濟危機。然而,再分配可能正是經濟精英們所最擔心的事情。"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