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紙上談兵的對華戰略

2022年12月2日

正當德國朝野熱議如何減少對華經濟依賴之際,媒體披露了德國經濟部一份擬議中的對華戰略。這份文件呼籲對德企的在華投資增設限制,並尋找替代市場,以免德中雙邊政治關係惡化時,德國陷入被脅迫的境地。

China Deutschland Symbolbild
圖片來源: Michael Gottschalk/photothek/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德國經濟部看來,中國並不是夥伴,而是制度性對手,因此應對德國企業開展中國業務做出內容廣泛的限制,並排除專制國家企業進入德國敏感行業的可能性。NTV網站發表的文章稱,德國經濟部這份長達104頁的戰略性文件要求德國大幅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這篇題為《經濟部長哈貝克要大幅削減中國業務》的文章寫道:

「經濟部至少拒絕了完全同中國脫鉤的要求,而只是要求為德國企業投資其他國家時提供更多的幫助,例如提供出口業務的國家擔保。...

文件還要求那些在中國市場特別活躍的德國企業,履行向聯邦政府提交報告的義務,文件中還稱,「相關企業應定期自覺或強制進行風險測試」,以模擬失去中國業務或中國供貨商斷供的場景。風險測試不能通過的情形下,相關企業將面臨何種後果,目前尚不清楚。文件中寫道,對於敏感技術和重要的基礎設施,應排除來自專制國家的初級、中級及終端產品。這一規定甚至也適用於使用上述產品的其他國家。」

德國經濟部還建議,德企向中國公司進行投資時,如果相關中國企業涉及安全和軍事領域,或參與了侵犯人權行為,也應對投資計劃予以重新審查。文章寫道:

「經濟部文件以糟糕的人權紀錄以及對內實行高壓政策為例,指出中國目前存在的嚴重問題。文件稱:『中國對俄羅斯侵烏戰爭的支持立場再一次證明,德中關係正朝著制度性對手的方向繼續發展。』這也是對歐盟及德國對華關係所謂三位一體定位的回應。在德國和歐盟看來,中國既是夥伴、競爭者,同時也是制度性對手。」

德國經濟部要求排除專制國家企業投資德國敏感基礎設施的可能性。圖為曾因中資入股問題引起廣泛爭議的漢堡港。圖片來源: Rupert Oberhäuser/picture alliance

 

與其自行其是,不如統一行動

經濟部內部擬定的對華戰略被媒體披露之前,德國外交部正在擬議中的對華戰略也曾被部分曝光,並引起激烈討論。《南德意志報》就此寫道,各聯邦部與其自行其是,大寫特寫所謂的中國戰略,倒不如相互協調統一行動,否則任何戰略文件,都只能是廢紙一張:

「德國外交部和經濟部出台的中國戰略草案,使得戰略文件出台過程的怪異程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德國的外交政策只反映外交部的視角,而並沒有一個建立在對華政策共識基礎之上的國家安全架構。經濟部出台的中國戰略更像是德國工業協會編撰的中國評估報告。而外交部的中國戰略大標題下則寫滿了『價值觀』字樣。戰略文件製作過程況且如此,其最終的權威性當然也就不難想像。對各項議題的半公開討論,總理府的悄聲埋怨,以及柏林眾多智庫的高談闊論:這樣的大背景下,且不說制定不了任何戰略,恐怕連像樣的辯論都無從談起。擬議中的德國國家安全戰略恐怕也難逃同樣的命運,因為他們對國家安全的理解竟然是如此的寬泛,以至於最終教育部也會提交自己的草案。

至於如何撰寫戰略文件,美國和法國剛剛提交了言簡意賅的樣板。因為他們很清楚,戰略文件並不需指明具體的政治運作,而只是提供最大範圍的政治護欄。一年前,德國紅黃綠聯合政府否決了在總理府設立國家安全理事會的建議,因為他們擔心這樣會打亂內閣中的政黨佈局。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錯誤決策,才有了現如今各聯邦部爭相出台戰略文件的混亂景象。」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