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維持現狀

文山(摘編)2015年11月7日

周末的德語媒體,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新加坡,關注了在那裡舉行的「馬習會」。

Taiwan China Treffen Ma Ying-jeou und Xi Jinping in Singapur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M. Tamur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星期五評論報》刊發了以"中國和台灣:兩位先生的相會"為題的專欄文章,分析了"馬習會"的背景。

"不論是從法律角度而言還是從主觀感受而言,台灣都不能明確地說是中國。但是,完全排除中國的、純粹的台灣身份認同在島內也並不存在。在台灣,既有自信的原住島民,也有大陸來的'外省人',還有很多人則是兩邊都沾一點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人民現在只能找到一個再小不過的共同點:維持現狀。"

作者隨後又分析了台灣大選的局勢,指出民進黨的蔡英文勝算很大。"北京可能會難以接受蔡英文,這一點雖然不那麼令人愉快,但是雙方領導人之間的冷淡至少意味著台海之間的現狀不會被改變。而另一方面,在'馬習會'的舉辦消息披露之後,蔡英文也通過台灣中央廣播電台表態,再次挑動公眾的神經。她認為這場會晤可能會對台灣的民主構成威脅,還認為大選將近,這場會晤的時間安排也很有問題。"

金門島岸防(2000年3月資料圖)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R. Beck

瑞士《新蘇黎世報》則將目光投向了金門島。該報以"淡水取代炮擊"為題,指出隨著兩岸的接近,台灣獲益頗多,但也擔憂過多依賴大陸。

"70年代之前,中國軍隊還在定期炮擊金門島--戒備森嚴的台灣軍事前哨。但從2017年起,金門島要開始依靠大陸來為其提供淡水。金門、馬祖兩島體現了兩岸近年來的迅速接近。蔣介石的部隊1949年退守台灣之後,金門、馬祖與大陸之間就是死亡前線。2001年,兩岸實行了'小三通';如今,金門、馬祖與廈門、泉州、福州之間的跨境交通,已經發展成了兩岸之間的旅客大潮。"

"兩岸之間每星期有多達890個直飛航班。今年上半年,前往台灣的中國旅客(包括港澳旅客)多達275萬,其中86萬經由金門島。這導致了金門淡水供應緊張。而在中國大陸,也有大約100萬台灣人生活、工作。台灣出口貿易的40%流向中國。"

文章接著指出,過去15年的兩岸接近,在台灣島內引發了各種反響。"經濟界以及國民黨在強調旅行的便利、經濟發展的機會以及台海局勢的安全穩定。而在台灣政治光譜的另一邊,人們則在擔心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以及普通台灣人難以從兩岸經濟發展中真正獲益。而且北京也沒有採取措施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能有更多的活動空間。"

作者在最後指出,只要北京不將台北視作平等的對話夥伴,兩岸統一就無從談起。"所以,新加坡的這場會面只有象徵性的意義。儘管如此,我們也不應忘記兩岸關係在過去15年間取得的巨大進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