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在韓國舉行會晤之後,雙邊緊張關係似乎出現了緩解。《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這種「緊張、緩解、再緊張」的循環,已經成為中美關係的新常態。這篇題為《特習間的升級循環》的評論寫道:
「首先,長遠來看,兩個超級大國間的衝突已經不可避免,中美兩國也都在為此進行積極準備。華盛頓加強了同日本、澳洲、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夥伴合作關係,以削弱中國在原材料領域的主導地位。而過去幾十年以來,北京則在致力於以自主研發取代美國高科技,填補晶片製造領域的差距,並希望在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直接佔據領先地位。
其次,雙方都沒有為真正的衝突升級做好準備。因此,每當相互威脅達到某種程度時,就會迅速出現降溫的動作。儘管中國目前似乎處於有利地位,但北京仍願意盡快促成關係緩和。因為北京深知,儘管中國在技術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離開了美國技術,仍會出現很多缺口。對於美方發出的關稅威脅,中國的反應相當淡定,但一旦涉及技術領域,中國的反對立場就會變得相當激進。出現這樣的差異絕非偶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美國的智慧財產權和EDA軟體佔比高達66%,因此中國的科技產業難以繞開美國這一中樞神經。
而在另一方面,過去十五年以來,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已經對中國的關鍵原材料形成了嚴重的依賴,中國目前掌控著全球近70%的稀土產量。至遲從今年四月的稀土危機之後,白宮就對此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
然而,既然雙方目前都不願意讓衝突進一步升級,而是都在努力爭取時間,以減少對對方的依賴,那麼,為何『升級、降溫、再升級的惡性循環』卻無法被打破呢?」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認為,至少部分原因在於美國對華戰略的內部分歧:一方將中美對抗視為長期的制度性競爭,主張以技術封鎖遏制中國;另一方則追求短期的貿易成果,把技術限制當作可交換的談判籌碼:
「技術限制直擊中國的軟肋,北京對此做出激烈反應也屬預料之中。北京打出了手中的王牌:限制關鍵原材料的出口。中美關係一度驟然緊張,但畢竟雙方都不願意讓衝突全面升級,於是,『降溫』隨即到來,一場從升級到降溫的循環也就完成了。
戰術性地回到零點,最多只能營造出一種關係緩和的假象。核心假設並沒有改變:中美衝突正在逼近,誰更加依賴對方,誰就會處於劣勢。雙方大打時間牌的同時,脫鉤也在進一步推進。直到有一方認為自己足夠強大,已不需依賴對方時,新的牌局才會正式開始。」
《時代》周報發表長篇評論,回顧了中國從「世界工廠」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歷程。評論寫道,從晶片到稀土,從外交到投資,中國強勁的經濟實力正在成為該國重要的地緣政治槓桿:
「進食的過程中,胃口往往會越變越大。現在,中國已開始向其盟友提供監控和審查技術,並在索羅門群島和帕勞等太平洋島國扶持並建立了親華政權。在德國,疑似中國間諜甚至滲透進了選項黨議員克拉(Maximilian Krah)的辦公室。所有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的增加,中國重塑世界的意願也在不斷增強。
然而,即便沒有這些滲透行為,世界也早已變得越來越中國化。這倒並不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要強行輸出其意識形態,而是世界不得不去適應形勢。川普背棄了自由貿易精神。而其前任拜登則重新啟用了早已遭到唾棄的補貼和出口管制政策。即便是在歐洲,要求實施保護主義工業政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正如歐巴馬時期曾擔任貿易事務專員的弗萊曼所說的那樣:中國的民族主義式國家資本主義目前已經在國際經濟秩序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有關游戲規則的爭鬥已經決出勝負:中國至少暫時贏得了勝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