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翁山蘇姬的「摸底考試」

雨涵(摘編)2016年8月18日

翁山蘇姬首次作為緬甸政府的代表訪問中國,如何平衡經濟利益和環境民生,如何在美國和中國兩個大國之間尋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德語媒體將此行稱作一次「外交測驗」。

China Li Keqiang und Aung San Suu Kyi
翁山蘇姬受到儀仗隊的歡迎圖片來源: Reuters/J.Lee

(德國之聲中文網)多家德語媒體在周四都關注了緬甸外長翁山蘇姬的訪華之旅,並對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在中國和美國兩個大國之間的艱難平衡進行了分析。《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的一篇相關文章開頭寫道:"美國總統向她發出了邀請--但是翁山蘇姬卻選擇了先去中國訪問。……跨越北部邊界的這一步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緬甸和中國之間的關係近年來並非一帆風順。人們猜測,正是因為中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加,才促使在這個當時極為封閉的國家實行獨裁統治的軍方做出決定,打開國門,從而與中國拉開距離。"

儘管如此,中國目前仍然是緬甸最大的投資者,中國人在那裡建設油田、鋪設天然氣管道,營運礦山、港口和經濟特區等。而中國在緬甸的密松水電站建設工程則是雙方目前的一個分歧點所在。2011年,時任總統吳登盛宣佈叫停水電站工程。"緬甸的這一做法可是惹到了中國。因為這項投資額達到36億美元的項目不僅是由中國人承建,而且水電站建成之後多達九成的電力是輸往中國。"因此,《新蘇黎世報》的記者猜測,翁山蘇姬此次訪華應該也會提到這一備受爭議的工程。

據悉,翁山蘇姬已經制定出一個妥協方案,"為了補償原定建在伊洛瓦底江上流的這一水電站工程的泡湯,緬甸可能會提出向中方提供賠償。翁山蘇姬的發言人在其出行前表示,外長可能會向中方提出一些較小規模水電站項目的建議,而這些工程不會給環境和居民造成太大負擔。"文章接著分析道,對於翁山蘇姬來說,這是一次棘手的訪問:"畢竟當年作為反對派領袖的時候,她也是反對密松水電站項目的。但另一方面她也深知,自己的國家仍然是地區內最落後的之一,而且對中國的投資--尤其在基礎設施領域--十分的依賴。"

艱難的平衡

《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則更關注翁山蘇姬訪華的政治層面。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這次是第一次作為緬甸新政府的正式代表到訪中國,對於雙方來說,這都是一次"外交上的測驗"。"2011年,當仰光的軍政府發生重大轉變時,北京措不及防:當時的軍政府令人意外地叫停密松水電站項目,並且啟動了國家的自由化改革進程--而緬甸突然向印度和美國伸出了觸角,這對北京來說是巨大的打擊。緬甸對於中國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解放軍在那裡修建了監聽站監控印度,而中國援建的皎漂(Kyaukpyu)深水港也是用於向中國輸送石油和天然氣。"

文章接著指出了兩國之間的矛盾所在:"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把緬甸當作自己的後院。北京為軍政府提供資金,向其輸送武器,在那裡修建道橋港口--而作為回報,中國人毫不客氣地掠奪緬甸的原材料和天然資源。橡膠、木材、玉、寶石:凡是值錢的東西都被運走了。緬甸北部大片地區的植被退化就是後果之一,這也是中國在緬甸民眾心中名聲很差的原因之一。緬甸人對中國極為不信任:中國人在過去常常是越過老百姓,直接和腐敗的緬甸將領作交易,而且凡是修建大型工程,他們都要帶自己的工人來干。"

中緬關係問題重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Qing

--這就是翁山蘇姬此次訪華所面對的艱難局面。如何平衡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對這位新外長的考驗。《南德意志報》的文章最後不乏諷刺地寫道:"現在中國的國家媒體至少可以安慰自己,翁山蘇姬是先來的北京,而訪問美國是排在了9月份。"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