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題為「剎車的改革熱情」的文章寫道,北京舉行中共三中全會之際,官方新華社發表「改革家習近平」的長文,將習近平與鄧小平相提並論。如今,此文在中國網路上已經消失。
文章寫道:「這不足為怪,因為按照約370名中共中央委員秘密制定的決策公開的極少內容,未來五年經濟政策不會有深刻的變化。習近平是改革家?周四閉幕的三中全會的公報來看,恐怕(這次)不是。而其實有很多亟須應對的問題。」
文章引述曾任德國及歐洲在華商會主席的伍德克(Jörg Wuttke)說,中國的經濟環境十分困難:住房嚴重過剩、社會老齡化、地方債台高築以及與美國的對抗。此外,「新冠悲劇」終結後經濟未能實現復甦,無論農村還是城市民眾都感到不滿和不安,消費者不花錢,企業家想方設法向海外轉移資金。
文章引述伍德克說,在稅收體繫上需要改革,讓地方政府無須靠賣地支付財政;內部市場需要破除省際之間的保護主義,而嚴重產能過剩則加劇了這一情況。此外,還需要全國範圍內運作的就業市場,相互融合的能源網路以吸納急速擴建的可再生能源。然而,這些具體問題在公報中僅有非常籠統的概述。
文章寫道,伍德克等一些專家在會前即壓低會有重大路線變化的期待。文章引述伍德克說,他認為原因是,習近平在2013年的首次三中全會上「吃過苦頭」。當時,「習引入市場自由化,其中對股市的扶持引發2015年的股災。對資本的管制放鬆後,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投機性收購,部分導致數十億計的損失。此後,習近平重新收緊了黨對經濟的控制。」
外界估計,房地產業佔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2021年,中國強化對房地產業融資的監管,此後產業又面臨接二連三的危機,開發商先後爆發違約,被迫展開債務重組。儘管央行和地方政府放鬆限購政策,但在經濟發展預期低迷的情況下,刺激措施似乎難以奏效。
圖片來源: Zhao Qirui/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中國房地產商碧桂園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債權人提出了清盤呈請。消息一出,碧桂園28日在香港股價下跌約12%。在中國政府欲重建各界對房地產業的信心之際,此事也對經濟前景蒙上陰影。此前碧桂園是為數不多的沒有出現資金問題的中國大型開發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虧損達到了67億美元。9月中,碧桂園獲得債權人的批准,將六隻境內債券的償還期限延長三年。
圖片來源: HPIC/dpa/picture alliance中國房產巨頭恆大集團才剛於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資不抵債,勒令清盤。碧桂園債務估計約1.36兆人民幣(約1900億美元),接近其1.43兆人民幣的資產;恆大集團負債則達到3000億美元。恆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給證券監管機構的公告中稱,由於房地產銷售不如預期,該公司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350億美元的債務重組的方案。9月底,恆大證實其創始人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2021年恆大陷入資不抵債,導致了一系列開發商違約,引發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崩解。
圖片來源: Andy Wo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2023年8月,有報導稱中國最大私人信託公司中融信託出現財務危機,無法完成信託產品的兌付,影響範圍可能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團也承認有流動性困難,計劃債務重組。8月16日,約二十名抗議者在北京中融信託大樓前抗議要求還錢,他們購買了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卻無法得到兌付。信託業歷來是房地產商重要的資金來源,房地產業的爆雷也使信託業陷入危機。
圖片來源: REUTERS中國央行2023年8月宣佈降低首次購房者現有抵押貸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購房首付款比例。從8月末到9月初,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繼官宣實施"認房不認貸"政策,名下無房人群的購房門檻比之前降低,不少購房人將由二套房資格變為首套房資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調。此後有報導指北京的房產交易出現小幅反彈。但更多的專家指出,這些措施可能會使房地產交易中產生短期反彈,但不足以穩定房地產市場。」
圖片來源: Reuters/Jason Lee據中新社發布的一段影片,中國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9月23日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稱,「現在房地產供應過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個專家估出來的數字相差很大,但是14億人可能住不完。」他認為「房地產企業必須轉型,早轉型早主動」。
圖片來源: DW資產管理集團思睿投資(Grow Investment)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調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長達十年的時間。「原因是,我們為中國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為6.48億平方米。根據路透社的計算,以平均房屋面積90平方米來算,中國未售出房屋的總建築面積當於720萬套房屋。這還不包括因現金流問題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項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理論上的改革家」
《新蘇黎世報》題為「習近平是改革家——理論上的」文章寫道:「中央委員會周四發表的公報,充滿了馬克思主義政黨語言以及繁瑣的概念。發出的訊號是連續性。習近平過去近12年如何領導這個國家,將繼續下去。」
文章寫道:「習近平不是鄧小平…後者讓市場自由化、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中國。而習近平治下,自由減少,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增加。許多人視他為反改革人物、當今中國面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始作俑者。然而這是過於簡單化了。」
「許多中國的問題是結構性的,要追溯到鄧小平掌權的時期。鄧治下經濟的迅速增長,讓數百萬人脫離貧困進入中產,然而一部分人變得非常富有,其他人則兩手空空。增長的年份裡,賣地、搞房地產和基建能賺到大錢,讓政府和國企的貪腐更嚴重。」
文章也寫道:「習任下提出『新質生產力』。這意味著,增長不再不計代價,而是要有可持續的增長前景以及戰略重要性。
人口紅利應該怎樣理解?
「最重要的是安全」
《法蘭克福匯報》題為「最重要的是安全」的文章寫道,除提到「新質生產力」外,公報16次提及「安全」的字眼。相比較而言,2013年三中全會僅提到6次。如今,公報強調「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加強管控以及「有力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
文章寫道,預期接下來一段時間黨還將發布其它公報,包含更具體的決議和可能的改革措施。已宣佈要改革的領域包括國家安全體系、金融、財稅以及社會保障體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