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脫鉤已經開始?

2022年9月9日

過去幾天來,蘋果將部分手機生產線轉移至印度的消息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事實上,谷歌、亞馬遜和微軟也在將生產基地逐步從中國轉為印度和越南。這些科技巨頭採取上述步驟,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經濟考量。

蘋果開始有意識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蘋果開始有意識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圖片來源: Xing Yun/Cost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撰文指出,科技巨頭轉移生產基地,可能標誌著全球生產流程的一次重大轉變。美國高科技行業在中國境內完成生產和組裝的時代可能正在畫上句號。這篇題為《蘋果在為'中國造'尋找替代方案》的文章寫道:

"川普总統任內美中兩國間爆發的貿易戰,令美國高科技企業首次感受到了過度依賴中國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薪水成本多年來也在一直增長,這使得其他行業的許多企業也開始逐步轉移至東南亞的低薪國家。以蘋果的重要合作商富士康為例,該企業在越南新廠的薪水大約折合300瑞士法郎,而深圳的薪水則為大約650瑞士法郎。

除此之外,新冠疫情也使企業切身體會到,他們已經對中國產生了過高的依賴。清零政策下,上海及其他中國城市採取的封控措施,給國際供應鏈帶來了瓶頸效應。

令企業處境雪上加霜的,則是中美兩國間與日俱增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這一點在台灣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今年八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台灣之行,顯示這場危機隨時有可能升級為嚴重的衝突。拜登政府似乎認為,北京有可能會在今後十八個月內對台灣展開進攻。一旦局勢惡化,在中國和台灣設有生產基地的企業也將受到嚴重衝擊。"

蘋果最大的供應商富士康已經部分生產線移往越南。圖片來源: Ceng Shou Yi/NurPhoto/picture alliance

《新蘇黎世報》寫道,美國高科技企業轉移生產基地的行動中,越南顯然是最大的贏家。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越南境內的蘋果供貨商已從14家增加到21家。

"越南地產中介對《紐約時報》表示,跨國企業對廠房建築的興趣與日俱增。胡志明和其他越南城市的工業用地價格漲勢明顯。蘋果最大的供貨商富士康已經為其在越南境內的擴張計劃投入了數十億美金。

不過,儘管蘋果在推進其生產基地多樣化的計劃,但中國作為最重要生產基地的地位仍不可撼動。這一點短期內也很難發生變化。蘋果總計192家供貨商中,在中國境內生產的企業仍佔155家,佔比超過80%,分佈在中國不同地區。這些供貨商中不僅包括中國企業立訊精密,也有西方公司如博世和英特爾。"

《法蘭克福匯報》詳細報導了目前陷入"靜態管理"狀態的貴陽市的情況。該報寫道,上海被"封控"時,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相比之下,貴陽的情況外界則知之甚少。該報寫道:

"這一情況也是中國當前緊張氛圍的真實寫照。五周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將在黨的二十大上當選連任。這是過去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活動。黨的幹部們絕不願意在這個關鍵時刻犯任何錯誤。而習近平制定的清零政策就是最高指示。在這種大背景下,有些地方採取了更為激進的措施,以展示對黨中央的忠誠。但與此同時,無休無止的封控、高昂的經濟代價以及防疫行動中越來越多的瘋狂行為,卻讓民眾感到厭惡和沮喪。但儘管如此,中國仍沒有任何有關如何退出防疫模式的討論。有人不禁要問,清零政策是不是另有所圖:比如完善監控機制,有意識地閉關鎖國,以便清理黨內那些仍將理性置於黨性之上的異己分子。"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