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俄羅斯能打「中國牌」?
2015年6月26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於烏克蘭東部危機,俄羅斯與歐盟和美國之間劍拔弩張。而在此背景下,莫斯科不斷高調讚揚俄中友誼。《南德意志報》周五(6月26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俄羅斯試圖打"中國牌"來抗衡歐美,但恐怕難以如願。圍繞"後貝加爾斯克"開發計劃所出現的爭議便是一個例證。
"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的後貝加爾斯克地區可以裝下整個德國仍綽綽有餘。儘管如此,在俄羅斯'大地毯'上,後貝加爾斯克卻依然只是一小塊斑點,而且人煙稀少。現在中國投資者來到這裡,租地49年進行農業種植,因為俄羅斯人自己不干。這聽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俄羅斯議會裡的民族主義者煽動恐慌情緒,將這一租借項目稱為'重要的地緣政治問題'。20年內,中國人會成為當地領導人,所有工作機會都會被中國人佔據:他們描繪出這樣的場景,試圖促使議會、總理和總統普丁出手干預。擔心被亞洲人排擠的幽靈重現,而這一幽靈在慶祝俄中友誼的過程中似乎已經死去。"
《南德意志報》作者認為,亞洲目前對俄羅斯在經濟和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類似的民族主義情緒化討論不合時宜。但是,恰恰是俄羅斯與中國之間,是敵是友只在一線之間。這並不僅僅因為老一代俄羅斯人想起了北京的主權訴求以及邊境武裝衝突。所有這些都已經通過條約加以解決。現在俄羅斯又有了新的嫉妒對象:比如北京的"新絲路"計劃,對俄羅斯在中亞前蘇聯加盟國的生意構成競爭。
"債務叢林裡的一絲光線"
《新蘇黎世報》周五文章分析了中國地方政府面對的財政困境:一方面要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卻缺乏徴税的手段,因此只能通過名目繁多的其他手段來進行融資,比如設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
"但是這樣的結構有其缺陷,地方政府的債務不會體現在財政預算上,而是在這些創立的公司賬目上。此外,如果一家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陷入財政困境,該由誰來擔保,這也並不清楚。兩年前地方政府不得不在北京指令下清查帳目。結果是,地方政府債務高達17萬9000億元。"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中央政府去年首次允許十省市發行債券,讓利用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規模為1兆元。儘管這一措施讓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更為透明,融資成本更低,但《新蘇黎世報》作者指出,地方政府債券仍有缺陷。
"中央政府的舉措儘管是一個必需的步驟,以讓各省能在新的基礎上進行融資。但北京顯然依然不相信國際慣例和市場力量。比如只允許一家中國評級機構審查地方政府債券,最多兩家,而且他們只給3A評級。穆迪和惠譽的中國合資公司都不在此列,可以認為這純屬巧合,也可以解讀為刻意政治介入。"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