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印度

德語媒體:莫迪的兩難境地

2025年8月27日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川普的關稅大棒重擊印度,勢必導致新德里同華盛頓關係的疏遠,但倘若印度因此而加入反西方聯盟,無疑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商報》發表評論稱,恆大被香港股市摘牌,意味著恆大的終結,但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卻仍在繼續。

德語媒體:川普关稅大棒讓莫迪陷入兩難境地。圖片來源: MIKHAIL KLIMENTYEV/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周三起,美國開始對印度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作為印度購買俄羅斯能源產品的懲罰。而在此前,美國總統川普还不顧印方的感受,執意搶奪印巴停火的「功勞」,《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認為,川普针對印度的一系列「重拳」,令新德里和華盛頓漸行漸遠。這篇題為《莫迪的兩難境地》的評論寫道:

」川普也摧毀了美印間逐漸建立起來的相互信任。自1948年獨立以來,印度同美國的關係一直幹擾不斷。作為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印度一直同當時的蘇聯保持緊密關係。不過,2000年之後,印美關係得到不斷改善,美國越來越將印度視作中國的民主對立面。印度總理莫迪更是喜歡刻意展示他同川普总統的深厚友誼。然而,現如今,印度街頭已經出現了首批焚燒美國總統畫像的場面。

作為前英屬殖民地,印度一向不喜歡外人指手畫腳。而作為充滿潛力的世界大國,印度也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國家。川普对印政策的本意,想必是要切斷新德里同莫斯科的關係。但迄今為止,川普关稅政策卻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印度加強了同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本周末,莫迪將開啟七年以來的首次中國之行,普丁預計也將會在今年年底訪問新德里。印度是金磚集團和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這兩個組織都是中俄打造『另類世界秩序』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印度而言,俄羅斯絕不僅只是石油供應國,同時也是長期的軍火夥伴。而中國和印度兩大古文明之間的交流更是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佛教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時期。也正因為如此,印度建國之初,其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視北京為天然盟友,直到1962年,一場中印邊界戰爭使兩國友好關係戛然而止。」

法蘭克福匯報:美印如不能達成協議,受益者將是北京和莫斯科。圖片來源: Ron Sachs/MPI/Capital Pictures/picture alliance

美印不能達成協議 受益者將是北京和莫斯科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儘管現在在華盛頓遭受冷遇,但如果印度因此加入由中國主導的反西方聯盟就大錯而特錯了。因為,中國並不會視印度為平等夥伴,而且雙方仍存在著明顯的利益衝突。

「作為西方的戰略性夥伴,印度的所作所為的確存在『問題』,川普当局對印度的指控,其實並不無道理。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後,印度一邊宣佈『中立』,一邊繼續保持同莫斯科的夥伴關係,同時還大量進口俄羅斯原油。印度方面認為,這樣做可以避免本國經濟受到俄烏戰爭的衝擊,同時還可以避免令俄羅斯過度依賴中國。

但另一方面,印度也擔心,川普会努力促成同中國的『大美好交易』。儘管川普政府內,對華鷹派大有人在,但川普本人對中國這個對手所表現出的友好姿態卻時而令人感到錯愕。一旦中美達成協議,印度將在地緣政治層面被邊緣化。為了應對這一風險,莫迪目前正在積極強化同歐盟、日本、澳洲以及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

不過,僅憑上述努力,並不足以化解川普关稅造成的衝擊。莫迪也因此陷入了兩難境地:出於內政原因,他不能向川普示弱。但如果反應過激,又有可能會失去華盛頓殘存的對印善意,從而對印度經濟帶來更大風險。新德里已經明確表示,會繼續開展談判。除此之外,印度已經減少了購買俄羅斯原油的數量,據說是出於價格原因。

畢竟歐洲人最終還是同美國達成了協議,因此,並不能排除印美最終達成協議的可能。但是,如果印度和美國不能取得共識,那麼從中受益的將是北京和莫斯科。」

中國的房地產危機還遠未結束

本周一,恆大在香港股市正式摘牌,意味著這家當年名噪一時的中國房地產巨頭的終結。《商報》發表評論稱,北京高層迄今為止對恆大破產以及房地產危機一直保持緘默,想必對當權者來說,經濟快速增長的消息更受歡迎。這篇題為《震耳欲聾的緘默》的評論寫道:

商報:恆大的終極並不意味著中國房地產危機的終結。圖片來源: Wiktor Dabkowski/ZUMA/picture alliance

「股市可以讓一家公司摘牌,但卻無法摘除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房地產行業還遠遠沒有度過危機,種種跡象顯示,這場危機可能還會持續很久。樂觀主義者期望,房價將會在2026年前後趨於穩定,現實主義者則認為,該行業的恢復至少需要三年,更可能是五到十年。 

房地產危機的後果實在過於嚴重:上半年的數據顯示,房價仍在下跌,成交量大幅滑坡,大批房產項目爛尾,而地方政府更失去了土地出讓金這一最主要的財政來源。政府嘗試採取應對措施:要求銀行延長貸款、動用國企接盤項目、地方政府則需放寬購房限制。但所有這些措施看起來都作用不大,迄今為止仍沒有出現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在習近平看來,房地產並非『未來產業』,因此相關的提振措施大多無關痛癢。隨便看一眼中國城市內無處不在的房產中介門店就會明白:房產進入了甩賣階段。 

因此,恆大退市並不是中國房地產危機的終點,而只是中國經濟數十年來最大一輪市場清理中的一個中間環節。在許多國家,這樣的一個中間環節足以動搖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但中國卻在遵從一個完全不同的邏輯:拖延、緘默、轉移視線。尤為令人悲哀的是,這一行事邏輯居然屢試不爽。恆大消失了,危機依然存在。 」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