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陷入"出軌門" 奧迪遭抵制

文木(摘編)
2017年4月20日

《南德意志報》周四發表的一篇文章關注到夾在一汽與上汽間的尷尬奧迪。《商報》也將目光聚集到另外一家德國企業--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的未來。

Symbolbild Autos deutscher Herstellung in China
圖片來源: J. Eisele/AFP/Getty Images

《南德意志報》周四發表的一篇文章關注到夾在一汽與上汽間的尷尬奧迪。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曾經,奧迪這個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市場上幾乎是一支獨秀--與寶馬態度猶豫不決、戴姆勒又不肯放下架子去迎合中國客戶口味不同,奧迪推出加長版A6、茶色玻璃窗、設計額外伸腿空間。政府部門紛紛出手,奧迪成為幹部們常坐的公務坐騎。這個德國汽車製造商賺得缽滿盆盈。眼下,這種盛況面臨著威脅。"《南德意志報》本周四(4月2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開頭這樣寫道。作者接著進行了數據比較:"今年1月梅賽德斯在中國銷售率上升了40%,同一時期奧迪的銷售下降了35%。"二月和三月,奧迪也沒有什麼起色,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奧迪在華銷售共下降了22%:"這個最大的汽車市場正變成奧迪的災難之地。"

圖片來源: J. Eisele/AFP/Getty Images

聯合作者Christoph Giesen和Max Hägler接著分析了奧迪遇挫的原因:"這並不是因為汽車本身存在問題或者是受到了柴油門的連累。"問題在於:"奧迪找了一個新的合作夥伴。被捲進了中國的一場內部政治紛爭。"

這家德國製造商三分之一的車輛都賣向中國。中國的豪華汽車市場遠沒有飽和,汽車製造商還有發展的空間,但奧迪也有機會嗎? "迄今為止,奧迪與一汽合作,這家位於中國北方的國有企業直接受受管於中央政府。通常來講,只有與中國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合資才能在中國生產汽車。

上海車展中的未來汽車

02:32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股份分配十分清楚:一汽佔60%的股份,大眾佔30%的股份,奧迪佔10%的股份:"去年合資公司舉行了25周年慶典。不過在這個場合之上,奧迪宣佈將會與第二家中國國企合作的消息。新夥伴是中國最大汽車生產商上汽集團。它隸屬於上海市政府。"

奧迪總裁施泰德(Rupert Stadler)表示這是一個戰略決策,可以降低風險和負擔。然而兩家國有集團並不同意這種聯姻。檯面上誰也沒有說出不滿。但是,多個經銷商們提出反對,暫停進貨,導致奧迪銷售下降。據說他們擔心上汽和奧迪聯姻後會增添許多奧迪銷售店,這會影響他們的生意。其實奧迪並沒有建立第二個銷售網路的打算。這家企業多次強調了這一點。那麼誰又站在經銷商抵制行動的背後呢?

標題為 "災難臨頭的奧迪"(Audi droht ein Desaster)的文章寫道表面上,一汽與這場"罷買"似乎並無關聯,該企業的領導與奧迪高官簽署了一個10年計劃,其中清楚地寫著哪種汽車在哪裡生產。然而不久後經銷商們就提出抗議。上海和北京合作,這在中國很少行得通,中間夾著個奧迪,2005年,上海高層領導就對生產A4產生了興趣。 幾乎每半年就會向奧迪拋出橄欖枝。據悉,奧迪集團覺得不能長期地表示拒絕,這不合乎禮儀。

距離上海第一條奧迪生產線啟動大概還需要三年的時間。但是奧迪上汽的"牽手"已經讓北京和一汽經銷商們感到不快。這給奧迪帶來影響,其中的代價也包括,競爭對手們突然經歷銷售小高潮。

阿迪達斯:中國成本變高了

《商報》則注意到另外一家德國集團對中國市場的不樂觀。阿迪達斯總裁羅思德(Kasper Rorsted)預計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利潤將減少:"無論是銷售還是員工薪水的成本都在上升。另外,中國的經濟增速也在放緩。"

去年中國市場盈利上漲28%,羅思德估計今年不會達到同等水準。該集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16%,美國競爭對手耐吉份額近19%。

羅思德對美國市場相當樂觀。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阿迪達斯都不及耐吉,不過該公司有信心縮小兩個品牌之間在美國市場上的距離。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