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六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乾旱也讓在華德企陷入困境。它們當中有些不得不暫時停產,另一些則採取其它節約措施。《商報》轉載德新社的一篇報導寫道,今年春季因疫情而封城,供應鏈受到破壞,迄今,清零政策還在阻礙著中國恢復正常,而持續的炎熱乾旱又造成了電荒。去年也發生過電荒,而且持續到當年11月。當時,德國在華企業必須降低20%至30%的耗電量,生產由此大面積停頓。
"這一話題對中國政府而言非常敏感,發生混亂後,政府人士曾多次許諾今年會盡力避免出現電力緊張。為補足旱情帶來的水利發電的空缺,目前中國的煤炭發電又開足了馬力。據官方媒體報導,四川67個火力發電廠現在的產量已超過計劃產量的50%。"
加強火力發電激起環保人士的憂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是否降低化石能源對全球地表升溫至關重要。中國火力發電的比例仍佔三分之二。
德國海外商會中國分會會長希爾德布蘭特(Jens Hildebrandt)說,中國政府正受到巨大壓力。"經濟增長放緩,雄心勃勃的環保目標要實現,這一背景下,在保持能源穩定和降低碳排放之間保持平衡,越來越困難。因此,對當地德國企業而言,更多使用和促進新能源以及智慧型電網,也越來越重要。"
在中國,各地高溫頻頻突破歷史記錄,長江流域啟動了旱災預案。在歐洲,高溫乾旱導致山火頻發,河流水位急劇下降更是嚴重干擾了工農業生產。
圖片來源: Chinatopix/AP Photo/picture alliance持續高溫少雨導致長江流域發生嚴重旱情,出現汛期反枯現象。比如在流經重慶市東部雲陽縣的長江上游河段,大片江灘裸露,土地龜裂。據重慶水利局的消息,截至8月15日8時,重慶市51條河流斷流,24座水庫乾涸,2138眼機電井出水不足。
圖片來源: Chinatopix/AP Photo/picture alliance重慶市巫山縣等地遭受旱災,民眾生活用水出現困難。這是送水車到巫山縣騾坪鎮救災供水。
圖片來源: Huang Wei/Xinhua/picture alliance據官方消息,8月16日,長江漢口站水位較歷年同期日均值已偏低6.7米以上,為歷史同期最低水位。在四川省,極端高溫、降雨量小以及江河來水量大減導致嚴重依賴水力發電的該省發電量嚴重不足。8月14日,四川省宣佈工業用電企業將在8月15日—20日期間生產全停,「讓電於民」。
圖片來源: China Daily/REUTERS在上海,今年夏天的40度以上極端酷熱天數已經突破了6天,創下了1873年有正式氣象記錄以來的新高。不論是企業,還是公共建築,抑或民宅,空調設備都在全力製冷,顯著推高了電力消耗。在中國,儘管新能源比重不斷上漲,但是煤電比重依然居高不下。
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在北京,有6個國家級氣象站在今年8月刷新了建站以來的高溫極值記錄。圖為亮馬河邊一名市民正在試圖納涼。
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8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本輪高溫已持續64天,為1961年來最長。40攝氏度以上地區覆蓋範圍歷史最大,達136.5萬平方公里。
圖片來源: Huang Wei/Xinhua/AP/picture alliance由於拉尼娜現象等多方因素,北半球今年夏天普遍出現高溫乾旱。除了中國,歐洲也深受其害。在西班牙東南部地區,地方政府已經發布了高溫紅色警報。
圖片來源: Rober Solsona/EUROPA PRESS/dpa/picture alliance伴隨著極端高溫而來的還有極度乾旱,歐洲各地也因此頻發森林火災。許多村鎮不得不被消防部門緊急撤離。圖為7月中旬法國西南部的一場山火。
圖片來源: Laurent Theillet/AFP/Getty Images高溫乾旱還嚴重威脅到了農業生產。在中國,水利部已經啟動了長江流域乾旱防禦Ⅳ級應急響應。在歐洲,乾旱將嚴重降低今年的農作物收成。據德國農業部數據,近年來,由於夏季乾旱,德國多個地區的農業收成比歷年平均值低15%左右。
圖片來源: Aventurier Patrick/ABACA/picture alliance高溫乾旱同樣也會干擾工業運行。比如近期水位嚴重降低的萊茵河,貨船不得不削減超過一半的載貨量,否則就有擱淺的危險,這導致許多工廠的原材料供應、成品發貨受阻,從而不得不減產。河流水位過低、水溫過高,還導致煤電廠、燃氣電廠、核電廠的冷卻水供應緊張,不得不減小發電量。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增長和環保的抉擇:越來越偏向環保
德國IT新聞網路雜誌Telepolis發表題為"如果中國在環保問題上已趕超德國"的署名文章,稱很長一段時間來,德國在環保領域的地位,在亞洲如同燈塔一般,為在自家保證環保達標,德國把一些對環境不利的生產環節移到國外。然而時過境遷。
"上世紀九十年代,'清潔能源'在上海就是一個十分令人關注的話題,有關該議題的會議和報告總是迎來無數的觀眾。上海的現代化交通開始於修建城市地鐵,這是一個有著德國援助的項目,與此同時開始的高架路建設則是當地人自己的手筆。
對中國而言很典型的是,各省可以脫離北京的指標進行各地市自己的發展,而各省必須在經濟增長和保護環境之間做出抉擇。這一抉擇現在越來越多地向環保和氣候偏移。"
原因是氣候變化產生的後果已有明顯的表現:"長江水位持續走低,造成水利發電無法進行,時段性供電、工廠停產,由此,水利發電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弊大於利。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一點。"
文章提到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SCS),指出該體系在德國一般被認為是旨在懲罰民眾的制度,"監控個人的日常生活決不是SCS的核心用途,也不是北京中央政府在使用它,而是各省,因為省一級的工作基本上是獨立的。有些地區讓環保議題進入SCS體系並扮演中心角色。社會信用體系是習近平提出的遵紀守法倡議的一部分,它包括社會誠信檔案以及正、負面清單,用來獎賞和懲罰企業或者個人。"
"中國於2017年以來採取了嚴厲的環保措施,因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河北省關閉了數千家企業。
現在,為規避環保措施,將對環境產生污染的生產線移到中國去,應該很難辦到了。"
長江水位驟降 古代佛像重見天日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