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面對中國 歐洲應採取主動

文山 摘編
2019年7月26日

《世界報》刊文指出,歐洲必須重新調整與中國、美國的關係。《商報》則認為,西方應當主動採取措施,避免在稀土問題上被中國施壓。

Seltene Erden in China Metalle der seltenen Erden
位於江西贛縣的稀土礦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eatureChina

(德國之聲中文網)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稀土問題-西方太天真太被動"為題,刊登了一篇由德國經濟地理學家Jens Gutzmer與政治學者Jakob Kullik聯合撰寫的客席評論。評論指出,中國正把稀土資源作為權力政治的工具,西方政界必須主動採取措施,避免在稀土問題上被北京玩弄於股掌之中。

作者注意到,近年來,中國已經通過一系列操作,幾乎壟斷了全球的稀土產業鏈,包括勘探、開采、加工等多個重要環節:"憑借壟斷地位,中國成功地將競爭對手排擠出市場,進一步鞏固壟斷。對於正在尋求科技領先地位的北京而言,這種對原材料及其加工產品的逐步控制,正是其面對美國、日本、歐洲等競爭對手時的戰略優勢。"

"中國不僅僅受益於對稀土產業鏈的實際控制,也受益於西方政界對市場機制的迷信。在國際權力與科技主導權競爭中,原材料可以是一種戰略工具,但是這種想法很久以前就被認為是過時的地緣政治思維。然而,中國最近威脅要在對美貿易戰中利用稀土問題施壓,這其實是有先例的。2010年,北京停止向日本出口一切稀土資源達兩個月之久。"

文章指出,當時,歐美政界應該就提高警覺、並且立刻採取一些預防措施。但是,除了口頭上的警告,歐美政界並沒有拿出實際行動。而中國則進一步利用稀土價格走低的時機,通過入股西方企業的方式,控制了更多的海外稀土資源:

"稀土資源是我們一切政治大項目的基礎:通過綠色科技抵禦氣候變化、通過高科技確保德國今後的工業地位、憑借歐洲軍工產業加強國防政策的自主性。德國政府以及歐盟委員會應該將這些重要的金屬定義為戰略經濟資源,促進優先開采歐洲的稀土礦藏,並且在歐盟內建設稀土以及鋰資源加工設施。這將是事半功倍之舉:歐洲工業獲得了供應保障,比中國更嚴格的歐洲法規有利於保護環境,還能促進礦產開采地區的經濟發展。"

"理想的方案是:工業界能夠主動加大對戰略性資源領域的投資力度。如果工業界不主動,政界就應該積極出手。歐洲的資源安全,必須要有從開采到最終產品的通盤考慮,而且政界必須參與進來。"

德國杜伊斯堡市是多條通往中國的貨運班列的起點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Shan Yuqi

柏林出版的《世界報》以"美中之間"為題,刊登了由前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芮悟峰(Wolfgang Röhr)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注意到,中國已經是全球過半國家的首要貿易夥伴,北京也非常明白自己的這一優勢。文章說:

"最遲在6月的G20峰會上,歐洲就已經意識到,自己正處於不得不選邊站的尷尬境地。一邊是只願意在符合美國短期利益時遵守國際條約的川普,他還威脅要對德國汽車加徵關稅;另一邊則是鞏固了國內權力基礎的習近平,他想要把貿易強國打造成全球政治的領導國。而歐洲呢?歐洲正自顧不暇,為英國退歐、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等問題焦頭爛額。歐洲的經濟增長率和美國沒法比,更不用說與中國比了。川普和習近平在大阪峰會上就事關全球經濟未來的問題展開談判,歐洲人只能當看客。德國外長則自豪地介紹他拉攏的'多邊主義聯盟':法國、加拿大、智利、加納。他難道真的以為,能夠和這些夥伴一起構建國際新秩序?"

文章指出,從長期來看,歐洲必須和美國以及中國都保持良好的經濟合作關係,並且應該通過主動參與"一帶一路"等中國力推的項目,來保持對北京的影響力。同時,作者也呼籲北京重視與歐盟的關係:"'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為一個真正多邊的項目,遵守相應的國際規則。中國也應當避免南中國海的進一步軍事化,並且保障香港的現有地位。而且,北京應該兌現其承諾,給予外資企業與中國企業相同的市場準入待遇。不少人認為,巴斯夫、寶馬等企業如今能夠拋開合資股比限制在中國成立新公司,主要應歸功於川普。但是,更理想的情況應該是:中國在沒有外部施壓時主動遵守其諾言。中國若採取這種做法,也將有利於歐洲重新調整與美中兩大強國的關係。"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稀土:中國的貿易戰王牌

01:2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