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香港並不遙遠

達揚(摘編)
2019年6月18日

香港反對《逃犯條例》的抗議浪潮,在一些德國媒體看來,其實是自由民主制度同中國模式的抗爭。

Hongkong Massenproteste gegen RegierungHongkong Massenproteste gegen RegierungHongkong Massenproteste gegen Regierung
圖片來源: Reuters/A. Perawongmetha

(德國之聲中文網)《逃犯條例》修正案引發香港民眾大規模抗議浪潮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終於向民眾道歉,並表示修例工作也將無限期擱置。《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認為,香港特首做出這樣的讓步,顯然是迫於北京的壓力。因為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刻,北京實在不想讓世界看到香港示威者被打得頭破血流的畫面。這篇題為《敗在香港》的評論寫道:

"依照《逃犯條例》,任何人只要對北京的政策提出某種質疑,都有可能被遞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共產黨唯命是從的司法機關。

此外香港的企業家和經理們也擔心大陸的競爭對手們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逐出市場。凡此種種,都在精英階層引發了赤裸裸的恐懼。政府之所以暫緩修例,精英階層的擔憂恐怕比學生抗議起的作用更大。"

"香港過去一周的發展,也意味著過去幾年曾令國外許多市場經濟懷疑論者歡欣鼓舞的觀點已經壽終正寢:即從長遠看,資本主義即便沒有民主和自由的保障也能獲得成功,他們認為專制中國持久不衰的經濟騰飛就是最好的例證。"

"從前述觀點恰恰相反的是,香港之所以能夠吸引外國人和中國大陸人前來經商和生活,正是因為香港的自由價值觀。這裡有言論自由,網路不受審查。這裡有自由的媒體,它們不畏強權,敢於揭露政界和商界的醜聞,從而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做出了貢獻。這裡實行法治國家原則,而不是像中國那樣,法庭審理開始之前,只顧維持權力的統治集團就已經做出了判決。"

Hongkong Proteste gegen Gesetz zur Auslieferung an ChinaHongkong Proteste gegen Gesetz zur Auslieferung an China
香港的抗議浪潮仍無平息跡象。圖片來源: Reuters/J. Silva

評論寫道,有些人認為,香港經濟地位的衰落也證明了西方自由市場經濟已經過時。理由是,九十年代,香港的經濟產值佔中國全國經濟總量的五分之一,而現在已經降至區區3%。而當年的漁村深圳現在已經超過了香港。評論接著寫道:

"事實上,這種變化並不足為奇。中國畢竟有14億人口,而其當前的經濟增長幾乎全部依賴政府大興土木,修橋建路。相反,北京領導層在2020年前將上海打造成能同香港競爭的全球金融中心的計劃,儘管付出諸多努力,仍離目標相差很遠。外國經濟界人士表示,大陸同香港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資本管控仍很嚴格,政府甚至不能容忍股市跌幅過大,甚至會為此將交易員投入監獄 。

很多國際和中國企業並不甘心接受政府的管控,而仍喜歡選擇香港作為進入世界最大市場的窗口。自由使香港立於不敗之地。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14大城市,但這座城市的自由度使她與眾不同。"

香港抗爭所引發的"中國模式"是否比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更為優越的討論,也引起了《世界報》的關注。該報題為《必須看穿中國》的評論寫道,德國社會就如何保護幼雞權益展開熱烈討論的時候,香港的事態沒有引起更多的關注。而事實上, 香港人在捍衛自由民主制度,而這一制度和所有人都密切相關。評論寫道:

"1989年,德國人走上街頭最後贏得了自由。而中國則對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的示威者開槍射擊。當時的政府今天仍在執政。他們現在試圖將其通過數位技術進一步完善了的監控原則和不自由制度也轉嫁到香港。目標顯然還不僅如此。

中國認為,中國模式可以在全球範圍內作為自由民主制度的替代。很多國家已經在響應北京發出的號召。南美,非洲,東歐,巴爾干,義大利,到處都有國家同北京結成同盟。"

評論寫道,那些希望自由民主制度最終獲勝的人們,應該密切關注香港,因為香港其實並不遙遠。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