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 中國能扭轉生育率下滑嗎?

2021年10月2日

《新蘇黎世報》認為,禁止墮胎、鼓勵男性做家務等措施,都難以阻擋生育率下滑的大趨勢,長期而言,提升自動化水準、提高勞動效率才是有效應對手段。《萊茵普法爾茨報》則指出,德國企業承擔不起退出中國市場的後果。

China Familie
獨生子女家庭模式已經深入人心,中國如何才能提升生育率?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女性不願被強制生育"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政府現有的手段並不足以阻擋生育率下滑的趨勢。

文章注意到,中國國務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裡提到了"倡導男女共擔家務、縮小兩性家務勞動時間差距","促進夫妻共同承擔子女的撫養責任",還提出要減輕家庭稅負、考慮引入配偶陪產假等措施。"對家庭友好的政策曾經在法國、芬蘭、瑞典等地對生育率產生過積極作用。但是,人口學家仍然在爭論這些措施的效費比。為了提升一丁點的生育率,國家需要拿出大量的資金。"

"如今,中國政府提議的激勵措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卻無法消除中國年輕家庭所面臨的巨大經濟壓力。中國需要深刻的、結構性的住房改革、教育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就算這些改革都予以實施,中國女性的生育意願也不會因政府指令而發生改變。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早已成為了標準,生育率下滑是一個強烈的趨勢。早在1979年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之前,中國的生育率就已經開始下滑。當一個國家投資提升女性教育水準時,就會發生這樣的事。"

"除了激勵,中國國務院的這份最新文件也涉及到了限制措施。文件提到要降低人工流產數量。目前,中國每年的墮胎數量比瑞士的總人口還要高。中國政府限制人工流產,並非是出於倫理考量,而是延續國家主導的計劃生育政策,只不過這次是往相反的方向:不再是粗暴的強制節育、強制流產,而是三胎政策背景下的促進生育。"

隨後,作者有些擔心地寫道:"即便激勵措施沒有起到效果,中國政府也必須避免倒退到從前的強制措施。禁止墮胎、懲罰不生育家庭這樣的措施,將會損害女性的健康,並導致社會出現不安情緒。中國當局更應該考慮其他手段,從而減輕人口結構變遷對經濟的不利影響。中國應當提高退休年齡,通過教育和醫療來提升民眾的勞動效率,並且提升自動化水準。"

位於上海的大眾工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XinHua/Ding Ting

路德維希港出版的《萊茵普法爾茨報》以"世界上沒有國家可替代中國"為題,刊發評論指出,跨國運作的德國企業無法承受放棄中國市場的後果。作者注意到,歐盟駐華商會近期擔憂地表示,中國經濟顯露出了開放程度降低的態勢

"在中國做生意,總是多少要交出一些控制權的。作為德國企業,只有在符合北京當局既定目標時才會受歡迎。迄今為止,外資在華經營一直是這種模式:跨國企業將資金和創新帶入中國,同時獲准進入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實現典型的雙贏。"

"但是,如今似乎出現了一個轉折點:許多領域的中國企業已經不再依賴歐洲技術,北京想要進一步推動科技自主。不必具備未卜先知的能力就足以預測,今後歐洲企業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將會下降。"

"而關鍵問題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世界上沒有國家可以替代中國。只有中國同時具備巨大的消費市場、發達的基礎設施、充足的專業人才。至少在目前,德國企業別無選擇:他們固然可以繼續不時發出抱怨,但是卻依然不得不接受北京的游戲規則。儘管利潤空間正在縮小,但是對於許多德國企業而言,中國市場的利潤依然足夠大,因此無法承受被逐出中國市場的後果。"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