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 美中爭鬥 歐洲靠邊站?

2021年10月4日

《世界報》呼籲,德國不能再一味地「悶聲大發財」,而是必須在地緣戰略方面做出更多貢獻,否則必然會越發依賴中國。《新蘇黎世報》則嘆息,歐洲只能在這場地緣戰略爭霸中充當配角。

美中爭霸 德國歐洲站哪邊?
美中爭霸 德國歐洲站哪邊?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M. Cui

(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出版的《世界報》以"遺留下來的中國問題"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中國越來越專制,梅克爾總理卻依然堅持其中國政策,讓德中經貿關係不斷密切。作者認為,新一屆德國政府必須要處理好德國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問題。

"誠然,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沒有任何一家德國大企業願意放棄中國業務。但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尤其是德國車企對中國的依賴,已經成為了德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德國因而變得容易被脅迫。而北京則絲毫不顧忌將市場準入作為施壓手段,這點在中國和澳洲的贸易衝突中就有所體現:近年來,澳洲面临越來越多的市場壁壘,其原因很顯然是澳洲政府經常抨擊中國人權狀況。"

"梅克爾的對華政策沒能將地緣政治、安全戰略融入其中。梅克爾只是在檯面下批評北京,這導致德國錯過了就一個重要問題開展公開辯論的機會: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在面對一個民族主義、專制、反自由的、同時卻在經濟上不可或缺的國家時,究竟應當如何處理好價值觀和利益的關係?"

"新一屆德國政府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柏林當然需要維護良好的經貿關係,但是也不能把德國架上刀山火海。新一屆德國政府的任務還包括:承擔起更大的維護國際秩序的責任。迄今為止,柏林的宗旨都是:讓美國人去搞地緣戰略(同時又抱怨華盛頓的'美國優先'),我們自己則躲在美國人背後舒舒服服地做生意。新一屆德國政府必須明白一點:德國不可以在毫無貢獻的情況下單方面受益於這種地緣戰略。"

"我們不必處處緊隨美國,不應當像美國那樣只把中國當作對手。但是,若想和美國尋找共同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地緣戰略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比如在太平洋地區進行令人信服的行動,又比如加大對台灣的支持。"

文章最後指出,隨著2022年中共二十大的臨近,中國正一步步走進個人崇拜、專制集權、反對自由的寒冬,因此德國必須為中美衝突升級、台海爆發戰爭、恆大等中國巨頭企業突然破產等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澳洲原计劃購買12艘法國「短鰭梭魚」柴電潛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AP/DCNS GROUP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為什麼歐洲在印太地區無法扮演重要戰略角色"為題,刊發了由維也納大學東亞學院院長Alfred Gerstl撰寫的客席評論。作者認為,歐洲缺乏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也缺乏相應的戰略決心。

"為了維護國際法的航行自由原則,美國經常不惜惹怒北京開展'自由航行'行動,英國、澳洲也不時參與其中。在英國退歐後,法國就是僅有的派遣海軍艦艇參與此項行動的歐盟成員國。而德國則只是象徵性地派了一艘護衛艦。南中國海對於國際貿易、區域安全都有著重大意義,歐洲人卻不能在那裡更為清晰地亮明立場,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軟弱訊號。"

"缺乏足夠軍事實力的歐盟,會被認為具有親和力,但是卻不會被認為具備執行力。在發生衝突時,歐盟不會被當作可靠的幫手。澳洲取消法國潛艇訂單、轉買美國核潛艇就再清楚不過地顯示出了這一點。澳洲宁愿損害與法國的關係也要這麼做。"

"歐盟不僅僅缺乏在印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的軍事實力,也缺乏足夠的雄心。不過,歐洲將自己的印太角色侷限在經濟方面,也很可能是出於對自身能力不足的現實洞察。不論歐盟印太戰略缺乏遠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美中爭奪印太的較量中,歐洲似乎都只能繼續當配角。"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