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慕尼黑出版的《焦點雜誌》以"2024年掌權者習近平將會專注於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既想利用國際社會的分裂,同時又需要為世界和諧大唱贊歌。
"一個被孤立的俄羅斯不得不揮別歐洲市場,轉向東方。這對中國是有好處的。北京已經準備好用不能自由兌換的人民幣來增購俄羅斯的能源和武器。中國還能在中亞以及北極地區拓展影響力而無需擔心莫斯科的反對。假如2024年俄烏雙方開始停戰談判,中國也會以和平倡議者的形象出現。"
2023年,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二年,在西方的制裁下,歐美企業退出俄羅斯市場,中國迅速填補這一空白。中俄貿易提前實現2024年目標。
圖片來源: 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2023年初,一位女性在黑龍江省黑河市直播,隔河相望的就是俄羅斯城市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中俄在歷史上有過「嚴寒」的時期,如今兩國關係卻相當熱絡。中國外交部網站稱,當前,中俄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時期。
圖片來源: Stringer/AA/picture alliance 自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備受國際孤立。然而,2023年10月,普丁卻作為貴賓在北京受到迎接,出席受到爭議的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峰會。習近平在會晤中稱普丁為「老朋友」。2018年向普丁授勳時,他還曾稱普丁是他「最好的知心朋友」。
圖片來源: Sergey Savostyanov/Sputnik/AP/picture alliance習近平2023年12月20日會晤俄羅斯總理時表示,今年1-11月,雙邊貿易已提前實現年2000億美元的目標——這是原定2024年的目標。中國對俄出口實現50%以上的增長。圖為以促進中俄邊境貿易為宗旨的黑龍江自貿區黑河片區。
圖片來源: Wang Song/Xinhua News Agency/picture alliance 中國的數字顯示,特別是對俄汽車出口增長迅猛。中國四個品牌汽車進入俄羅斯市場前五名。中國媒體報導稱,從2022年初到如今,中國品牌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佔有率不斷攀升,如今已佔據半壁江山。圖為向俄羅斯出口的長城汽車。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俄羅斯是中國第一大能源進口國。去年底,「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全線貫通。如今,雙方正在討論建設「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線。中國媒體報導稱,俄氣公司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對華天然氣供應量同比增長46.6%。圖為俄東部的科維克塔天然氣田。
圖片來源: Gazprom/dpa/picture alliance歐美對於中國一些企業向俄羅斯出口軍民兩用物資提出批評。西方媒體報導稱,中國向俄羅斯提供晶片,以及可用於軍民兩用的無人機和卡車。中國外交部表示,一向謹慎對待軍品出口,一貫依法管制兩用物資。中國的商務數據顯示,對俄出口最多的是機電及電子消費品,佔比高達40%。圖為煙台港向俄羅斯扎魯比諾港運送的重型卡車。
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除經貿外,兩國也承諾加強軍事關係。不過專家認為,俄中之間並不會成為北約那樣的軍事聯盟,儘管俄羅斯擁有某些軍事科技,中國仍然感興趣,而中國在晶片領域無疑擁有俄羅斯所需要和進口的技術。今年7月,中俄在日本海舉行兩國最大規模的聯合軍演。圖為中國戰艦在演習後在海參崴休整。
圖片來源: Yuri Smityuk/TASS/picture alliance 2022年2月普丁訪華時,中俄發表聯合聲明稱,「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中國迄今未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但分析認為,中俄之間更多是現實主義、特別是純粹的利益關係;這是一種依賴性的關係,而不是友誼。
圖片來源: Natalia Kolesnikova/AFP/Getty Images "屆時,習近平也會受到烏克蘭政府的支持。後者需要中國作為合約的保障國一同坐在談判桌前。同時,習近平也不會允許俄羅斯對整個烏克蘭提出主權要求。因為中國一直宣揚尊重領土完整,從2014年至今都沒有認可俄羅斯對克裡米亞半島的吞併行為。另一方面,北京會強調'尊重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並且表態願意幫助烏克蘭重建。"
"11月的美國大選則會讓北京領導人面臨兩難。一方面,美國政治失靈能夠讓中國更有理由宣稱西方正在衰敗。另一方面,混亂不堪的美國選戰也蘊藏著危險,候選人競相以強硬的立場對付中國。習近平最大的期盼就是美國民主制度在2024年呈現一副亂象,從而讓他們無暇顧及中國。"
"中國團結其盟友的一大推動力就是對西方的共同反感。不過,要是過於露骨地表示對西方的鄙視,也有可能給中國帶來反噬作用。習近平的政治手腕並不以靈巧著稱,2024年更是將遭遇嚴峻考驗。"
蘇黎世出版的瑞士《商報》以"中國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從政府到私人部門,中國經濟的負債率都高居不下,這意味著大家賺來的錢首先被用來還債而不是擴大投資、促進進一步的增長。對於飽受增長乏力、通膨高企的全球經濟而言,這也是一個壞消息。
"中國的窘境也會給全球帶來不良後果,所有和中國密切相關之經濟體的增長前景都因此蒙上一層陰影。不過,全球物價因此受到的下行壓力卻很有限,因為地緣政治格侷促使跨國企業尋找中國之外的替代選項,成本攀升的壓力對沖了通貨緊縮效應。"
作者接著指出,要想避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波及全球,北京領導人需要出台一攬子政策來減輕民眾買房的壓力,同時還需要促進私人消費。
"然而,11月底從北京傳出的訊號卻是:當前建議的措施儘管著眼於避免國內經濟崩盤,但是卻遠不足以拉動整個經濟增長。所以,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壓力依然大於推動力。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政府雖然不太想出台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但是卻依然有著足夠的能力去實施積極干預,從而避免經濟陷入明顯的衰退。"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