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急需「中國技能」 德國要從中學生抓起?

葉宣
2018年5月9日

中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與中國打交道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一大挑戰。德國政府意識到,只有瞭解中國文化、對當代中國的發展有全面認識,才能在交流、合作和博弈中取得成果。但德國人在這方面還有有很多功課要做。

Chinesisch an deutschen Schulen
圖片來源: DW/Nina Treud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人的"中國技能"還有待積累和提高,德國需要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的學術人才,也需要更多會中文的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這是德國教育科研部、文化部長聯席會議和外交部本周一(5月7日)在柏林聯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

報告由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幾位學者撰寫。他們以德國教育機構的統計資料為基礎,分析了有關中國的知識在德國中學、大學、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中所佔的地位,同50多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團體代表進行訪談,匯總了各界對"中國技能"(China-Kmpetenz)的需求和期待。

德國教育和科研部國務秘書舒特(Georg Schütte)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德國需要更多瞭解中國、能與中國夥伴溝通的人,能告訴德國人中國的利益和興趣所在,或反過來告訴中國人德國想要什麼,以及如何表述。簡言之,我們需要能夠專業地與中國打交道的人。"

報告認為,最核心的"中國技能"除了對中文的掌握,還包括對中國國情的瞭解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而獲取這些技能的最佳途徑是在中國學習、工作一段時間。

有關中國的知識在德國學校裡還是個"邊緣題目"。就連地理、歷史、經濟等教材中,都很少提到中國。這與中國在全球化世界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對德國的重要意義都不相稱。

在德國學校裡,中國是個邊緣題目圖片來源: DW/Nina Treude

對中國望而卻步?

儘管開設中文課的德國中學和職業學校總體在增加,但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數年來徘徊在每學年5000人左右。作為對比,法國的數字為每學年38000人,是德國的7倍還多。同時,在德國大學以中文或中國研究為主攻專業的學生人數甚至有所下降,2016/2017學年的入學新生為484人。

報告認為,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樣的,有的是程序上的,例如申請中國簽證手續繁瑣;有的是認知上的,比如媒體的負面報導造成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不佳,中國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或生活品質也讓一些人望而卻步。另外,中文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外語。

報告作者向德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中國技能"的建議,包括在中學推廣中文作為第二外語,而且越早越好,為中學教師提供進修課程,加強中文師資培養;在高等教育領域推進高校學歷的相互承認;創立交流平台,更好地聚合、協調現有的"中國技能"資源,讓有興趣有需求的企業、機關和個人全面獲取有關中國的訊息。

舒特表示,教育部門努力的方向是,"創造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的框架條件,鼓勵他們到中國去學習。比如一個建議是建立雙學位的制度,讓大學生在德國和中國所獲得的學歷能得到對方高效的認可。"

中文到底難不難學?

01:33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不能靠孔子學院

此外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還強調,在中學和大學的中文和中國教學上,應由德國教育部門直接負責,來自中方的教學選項,例如孔子學院的課程只應作為補充。一段時間來,在全球各國設立的孔子學院的中立性受到多方質疑,批評者認為,該學院在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同時,也試圖傳遞中國官方的政治立場。

舒特指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對各自的教學內容賦予信任,必須做到透明,讓人能一目瞭然,這裡是在以怎樣的方式傳遞何種訊息。另外,德國現在有這麼大的需求,我們必須培養更多的中文教師,僅靠孔子學院是不能滿足這一需求的。"

負責德國中小學教育的文化部長聯繫會議的國際關係專員克裡爾‧德卡佩羅(Angela Krill de Capello)對德國之聲表示,各州主管教育部門將對有關建議進行審核,包括在地理、歷史教材中增加有關中國的內容。"理論上當然一門外語越早學越好",她說,中文課雖然目前只能作為第二或第三外語,但對學生來說這將對職業前途有幫助。

克裡爾‧德卡佩羅也承認,在學校教育方面,一些建議雖然很有意義,但涉及到資金問題,以及德國教育政策各州各自為政的現實,短期內恐難以付諸實施。她更看好一些引導個人興趣的單個項目,認為這能激發年輕人對這個國度及其文化的興趣。

看來,要提高"中國技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文化、教育、學術交流、對外政策方面作長期的投入,需要有協調和規劃。德國能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或者說,政府能不能推動更多年輕人認識中國、深耕中國,人們拭目以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