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愚人節傳統正在消失

2012年4月1日

誰在4月1日這一天上當受騙,聽信假消息,會被周圍的人取笑。遺憾的是,這一源於歐洲並已廣為流傳的風俗正在慢慢退出現代人的生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源於歷法改革

愚人節風俗最早的起源在哪裡,已經無法考證。一種說法是它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羅馬人在每年4月1日都為女神維納斯舉行慶祝,當然也少不了狂歡和搞笑。另一種說法是,1530年在奧格斯堡舉行的神聖羅馬帝國大會上,統治者們決定統一貨幣,並將4月1日定為引入新貨幣的日子。但兌換日被臨時提前,使得許多投機商人損失慘重,並成為眾人嘲笑的對象。

不過更為可信的解釋是,法國國王卡爾九世是愚人節的始作俑者。他在1564年改革立法時決定,將元旦從原來的4月1日提前到1月1日慶祝。可許多臣民並不知道這件事,當他們準備迎接新年時,還不知新年早已過去,於是受到其他人的嘲笑。

早期的愚人節把戲與今天不同,被嘲弄的人往往被搞得狼狽不堪,例如長途跋涉卻白跑腿等等。因此在17、18世紀,社會上對愚人節的舉動存在明確的規則,並非可以恣意妄為。

媒體成主角 搞笑沒時間

「收獲義大利麵條」圖片來源: BBC

現代社會的媒體對愚人節笑話進行了重新定義。4月1日這一天,傳播謊話消息和假新聞的主要是媒體。經典新聞之一是BBC在1957年4月1日播出的一段有關瑞士人"收獲麵條"的消息。觀眾在畫面上看到,瑞士農民從樹上摘下一把把長長的義大利麵條。2007年4月1日德國媒體的一條報導曾引起強烈反響,消息稱"混沌電腦俱樂部"在一款個人稅務軟體中發現了一種木馬程序,可以將私人數據傳到聯邦刑事局。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愚人節反而聽不到什麼笑話了。民俗學家赫施費爾德(Gunther Hirschfelder)認為,現代社會緊張的節奏和壓力使得人們沒有時間開玩笑。此外,愚人節的把戲需要面對面的接觸和直接的反應,"可是我們的大部分聯絡是通過網路、電話完成的,你無法看到對方不知所措的表情,也聽不到笑聲。"

聽不到笑聲,笑話失去了意義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人的愚人節

中國人也早就引進了西方的愚人節手法,如今廣為傳播的主要是網路笑話。例如去年愚人節,一家網路媒體報導稱,國際球星梅西將轉會到中國俱樂部踢球,當然連小孩子都知道中國足球的水準。有的笑話諷刺的是中國的食品安全狀況,例如稱在外國也出現三聚氰胺奶粉和瘦肉精豬肉之後,西方人爭相到中國購買高品質食品。

愚人節的輕鬆一下當然是有界限的。中國青年報在90年代中期曾登過一則消息,稱政府決定允許擁有博士頭銜的人生二胎。在新聞當局看來,這已越過了紅線,該報相關版面主編因此而被"下課"。

作者:Ralf Gödde、ARD 編譯:葉宣

責編: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