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應對薩赫勒地區氣候變化──最簡單的辦法同樣行之有效

2010年10月5日

對於非洲國家岡比亞薩赫勒地區的農民來說,要養家餬口越來越難,罪魁禍首是全球變暖。然而,重新啟用傳統技術,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

取水的女孩
取水的女孩圖片來源: CC/Staff Of Hope

西非的薩赫勒地區,面積300萬平方公里,北面是撒哈拉沙漠,南面是熱帶稀樹草原,在這裡生存十分不易。9個國家的5500萬居民生活在這一地區,除了布吉納法索和岡比亞,還有乍得、馬裡、幾內亞比索、毛裡塔尼亞、塞內加爾、尼日爾和蘇丹。

在整個二十世紀,該地區連年遭受嚴重乾旱。數以百萬計居民的糧食供應只能依靠外界的援助。對森林的大肆砍伐以及過度放牧導致土壤流失。每到雨季,本已微薄的收成毀於一旦,一座座村莊在洪水中消失。

未來乾旱將更為嚴重

乾裂的土地圖片來源: CC/United Nation Photos


儘管氣候研究者們對氣候迅速變化的原因尚未達成共識,但至少有一點毋庸置疑:前景是暗淡的。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農業經濟學家赫爾曼•羅策─卡姆彭(Hermann Lotze─Campen)說:「氣候研究工作者們預計,在西非,各種極端天氣將有增無減,包括長期乾旱和暴雨。在薩赫勒地區,極端的天氣加上4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將會加重該地區國家的缺水現象,該地區將變得更為乾旱。」

對於主要依靠種植小米和棉花生存的這一帶地區,這無疑是個壞消息。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國際合作中心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專家克里斯•萊耶(Chris Reij)說:「雨水減少也就意味著收成減少。預計在今後的幾十年裡,薩赫勒地區的收成將減少百分之二十至五十。而這正是尼日爾等國人口增長為全世界最高的時候。」

簡便的解決方案

用水桶和木架做成的簡易水井圖片來源: CC/Trees ForTheFuture


這些都不是新問題。為了使該地區作好準備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捐助和支持早就有了。譬如,在歐盟出資1.14億歐元的一個項目範圍內,人們為岡比亞的加塔巴村建造了太陽能水泵。工程師們計劃採用這樣的水泵,為薩赫勒地區提供必需的生活用水。為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TZ)在布吉納法索負責類似項目的迪爾克•逖斯(Dirk Thies)說,「對農民來說,有時候簡單的灌溉方式和蓄水技術更為有效」,況且「高新技術在初期還有投資和專業技能問題。」迄今人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這些案例的側重點不同,介於水處理、改良和傳統農業之間。

利用當地的經驗

馬裡的土槽耕作技術「Zai」圖片來源: Chris Reij


克里斯•萊耶在薩赫勒地區工作了已有三十年,他瞭解這些土辦法。比如在布吉納法索的一個項目中,重新啟用了一種名為「Zai」的傳統技術,即把農作物種在土槽中。土槽保持水分的時間長,而且使水和和養分更貼近作物的根部,使作物能夠度過較長的乾旱期。採用這種方法,半沙漠地帶也可以進行耕種。

德國技術合作公司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的另一個項目,是在布吉納法索建造石牆。這些石牆根據地形結構而建,用於防止水土流失。

這些方法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是利用當地居民的經驗。逖斯說:「當地農民對天氣變化的反應非常靈敏,他們積累了幾千年的經驗,知道都有些什麼風險,因此決不會孤注一擲。說實話,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布吉納法索的農民比他們的德國同行準備得更為充分。」

綠色萌芽

馬裡和英國的聯合組織「生態薩赫勒」幫助農民栽培適合當地生長的樹類。這些樹既可在烈日炎炎之中遮蔭避暑,還能擋風,保持土地濕潤。落地的樹葉既是飼料,又可防止土壤水分蒸發。如今,這些創意已跨越布吉納法索國界,在其它地方推廣,在尼日爾和馬裡也都有倣傚者。

萊耶說:「據我們調查,在過去二十年裡,尼日爾和布吉納法索採用這些方法,使大約750萬畝荒地變為良田。」地下水位有的因此升高了5米。此外,尼日爾的農民還種植了近2億棵樹。萊耶說:「這大概是薩赫勒地區環境保護方面最積極的一項發展,是人們始料未及的。」

保護氣候的這一綠色萌芽,甚至在美國地質局2008年公佈的衛星圖上也可以看到。

「雙贏局面」

尼日爾:新種的樹木給人們帶來綠色的希望圖片來源: Chris Reij


據德國技術合作公司的項目負責人逖斯稱,公關工作十分重要。必須敦促各國政府進行改革,並找到進入市場之路,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提高生活水準,也為了讓農民得以關心並經營自己的土地和樹木。逖斯希望以此來創造新的發展道路。

毋庸置疑,薩赫勒地區還要攻克許多難關,但點滴的成功對未來的行動至關重要。對此萊耶解釋道:「這些項目創造了一個雙贏局面:它們在幫助農民面對氣候變化的同時,也減少了農村人口的貧困。此外,還為糧食供應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保障。在非洲的陽光下,發生了許多成功的故事,這些故事多得超過了人們通常的想像。」

作者:Sonia Phalnikar
責編:當遠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