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平等的夥伴
2006年8月17日德國聯邦國防軍奔赴世界危機地區參加那裡的國際維和使命在10或15年前還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目前,德國公眾已逐漸接受了德國士兵遠離家鄉,外出執行維和使命的現實。德國領導高層對此議題的權衡考量,從本質上說是積極的,也是有益的。因為沒有什麼比它更能保護德國人民的利益,使德國免遭帶來諸多災難的「愛國主義萬歲」的損害。此外,德國士兵外出參加國際維和使命,使其成為國際網路中的一員,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一個平等的夥伴。這一角色也因此使人們對德國給予了更多的期盼,這一期盼是歐洲人口第一大國德國難以逃脫的。
這份期盼自然包括德國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向黎巴嫩派兵,成為聯合國國際維和部隊中的組成部分。參與黎巴嫩的國際維和使命旨在按照聯合國安理會的相關決議,結束黎巴嫩南部地區的危機,重建和平與穩定。派兵地點以及作為此次中東危機的直接參與方的以色列等因素使德國面臨新的嚴峻考驗。因為鑑於歷史上與以色列的關係,德國需格外謹慎小心,歷史的影響是無法消除的。當德國士兵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向以色列士兵開槍的情景令人難以想像。而只向以色列、黎巴嫩海域派遣海軍艦只,或者向黎巴嫩、敘利亞邊境地帶派遣配備輕武器的聯邦警察等則有望避免這樣的直接衝突。
當然,德國存在著的反對之聲是有道理的,這些人堅決反對派兵黎巴嫩。也有人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反對派兵的要求,這批人的理由是德國聯邦國防軍出外參加國際維和使命的能力已達到極限-另有一派則原則反對派兵黎巴嫩,他們將中東地區視為德國士兵的禁區。
德國有可能向黎巴嫩派兵,參加那裡的國際維和使命。這樣的行動想必尚在聯邦國防軍的能力範圍之內。無論如何,有內部消息人士透露說,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超過目前駐外士兵達7千7百人的情況。將中東地區視為德國聯邦國防軍士兵的禁區是毫無道理的。以色列和黎巴嫩政府均已同意了聯合國的相關決議,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也明確表示希望德國能夠參加黎巴嫩維和行動。此外,中東地區與歐洲為鄰-中東地區的和平也符合德國人民的利益。至少德國在中東的利益不亞於德國士兵已進駐的世界其它危機地區。
但派兵參加維和使命尚無法取代一個有效的政治方案,黎巴嫩南部真主黨民兵的角色問題必須予以澄清,以色列的生存權也必須受到保護。而為此做出貢獻使德國外交政策面臨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