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成長起來的中國獨生子女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2月26日

16歲的廖萍是獨生女。她每天的作息時間表排得滿滿的,每一分鐘都不能浪費。下午5點放學後,直到深夜的光景是她做家庭作業的時間。周末,廖萍去上外語培訓班和鋼琴班。這樣一周安排下來留給約見朋友、做做體育休閒的時間可就不多了。

獨生子女未必是小皇帝圖片來源: AP

廖萍父母收入的4分之1都花了她的教育上,為了讓女兒受到最好的教育,出再高的價錢,她的父母都在所不辭。後年,廖萍高中畢業,父母決定送她自費去美國留學。

廖萍還是個孩子,性格也很靦腆,在家裡父母處,她沒有很多表達自己意志的機會,父母對她唯一的指望便是取得高分。在中國,象廖萍這樣的青少年比比皆是。孩提時代,他們受到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嬌寵和溺愛,上小學之後,父母又要求他們處處爭取第一。如果孩子拿不到最高分數,父母便覺得有失面子。於是父母盡一切可能對孩子實施嚴加管教。不誇張地說,這些父母對其孩子的管教方式同對待奴隸有過之無不及。

廖萍這一代青年是首批獨生子年代的產物。為了緩解人口的爆漲,中國政府在80年代實施了「每個家庭只生養一個孩子」的政策。獨生子女小的時候是全家的寵兒,全家的中心。中國人將對孩子的寵愛喜歡體現在「吃」上,於是,在中國富裕的大城市中,每3個獨生子女當中就有一個孩子患有肥胖症。說這些孩子是「小皇帝」並不誇大,但當「小皇帝」的時代並不長。農村兒童很早就必須參與農活以掙得今後上學的學費。城市裡,家長從很早就開始讓孩子嘗到成績的壓力,為孩子準備各類輔導班。孩子和家長的奮斗目標是孩子今後得到某一大學的錄取。

在學校裡,老師對孩子們的求知慾和理解力非常滿意。而其他方面,老師的滿意程度就難說了。據寧波市一所小學的教師介紹,這些孩子心理非常脆弱,動不動就哭鼻子。還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願同其他孩子交往。他們靠自己解決衝突的能力很差,出一點小事都需要老師參與解決。還有,這些孩子幾乎不懂什麼叫責任心。

當然,「孩子」只是一個概念。這一代獨生子女中,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家庭充滿了難以割捨的依戀。他們中很多很有自己的頭腦,很有一番用自己的眼睛來審視這個世界的決心。他們希望得到留學國外的機會,幻想能得到一份實現個人理想的工作。在目前日新月異的中國,他們以特有的熱情和不拘泥傳統的反叛精神迎來特別多的機遇。同過去比較,越來越多獨生子女離開家庭開始嘗試獨立於父母的生活。

但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兒女對父母老人有孝敬之責。一般來說,一旦父母年老之後,做兒女的不是將他們接來自己身邊,就是返回父母家裡,盡養送父母的天職。自然,孝敬父母的責任有時會同年輕一代實現理想的計劃發生衝突。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兒女們選擇的一定是為父母家庭盡力。他們這樣做,不僅是盡職責和義務,促使他們這樣做的,更多的是出於他們對家長和父母的愛心。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