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我們就是我們」

萬方(摘編)2014年12月4日

香港示威活動未來如何發展,目前似乎沒人知道。儘管如此,《法蘭克福匯報》12月4日的文章認為,曾經的殖民地香港已經成為一個具有自我精神的城市。

Polizei geht gewaltsam gegen Demonstranten in Hongkong vor 01.12.2014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Favre

(德國之聲中文網)「周日的香港看起來與往常的日子不同」,《法蘭克福匯報》周四旅遊版一篇文章以「周日在香港漫步」為視角,描寫了抗議陣營的學生,分析了這個在英國文化印記和中國傳統間成長起來的城市。

「周日是去幹諾道中抗議陣營散步的好日子。似乎不少香港人都這麼想--在臨時搭建的路障後,有男女老少在彩色的帳篷中漫步、合影,他們也好奇地窺探著,學生們在這裡做些什麼。」文章說,大部分示威者都在摩天大樓、大橋和豪華車展廳的間隙很好地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抗議陣營裡有臨時的水站、手機充電站、垃圾處理站、急救站,甚至還有一個「學習角」--裡面有書櫃、營地最好的供電,並在入口處用中英文掛著「安靜」的標語。

作者寫道,令人驚奇的是很多人坐在「學習角」讀書。「儘管旁邊的路口被封鎖了,儘管海報上呼籲著新聞自由和民主,儘管國際抗議場景在這裡得到了體現,但他們(學生)表示,學生生活在繼續。此外,這場抗議活動沒有任何攻擊性--至少到目前為止。一切都是禮貌、整潔、有序進行的。沒人看起來像是職業示威者,他們看起來都是友好的年輕人。」

文章繼續寫道,在抗議陣營的某些站點,大人、小孩可以一起折紙雨傘。「這不是一場革命,」文中一名折紙的女性說,「我們稱其為運動。」

「『雨傘運動』--所有抗議橫幅上都是這樣寫的,這是其官方名稱。因為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中國中央政府產生這樣的想法,有人想在這裡推翻什麼,以至於再可能出現第二次天安門事件。」

一個文化混合體

「……對於香港人來說,這場運動不是關於獨立,而是關於新聞自由、網路自由、市場經濟這些人們已經習慣而不想再放棄的所得。對此,北京也必須適應。」

文章寫道,給香港留下烙印當然主要是中國文化,卻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對於西方人而言,這裡比中國大陸更加舒適、愜意。這裡的咖啡好喝、清潔度僅次於新加坡、地上幾乎沒有紙屑、地鐵就像在東京一樣准時。

在香港主島和九龍半島之間,摩天大樓鱗次節比,這裡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充斥著銀行、名品店和飯店。只有這裡才有的雙層電車讓人意識到自己是在香港。

「然而香港不僅僅是一個高樓林立的中心,它也是一個小國度,一個擁有大陸成分的混合島嶼……英國人也在這裡留下了其文化印記。」

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圖片來源: Reuters/B. Yip

"影響力褪去後"的自首

《新蘇黎世報》周四同樣關注了香港。文章寫道,就像之前公佈的一樣,這場民主運動的發起人(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周三前往警局自首

「他們將面對怎樣的處罰,目前眾說紛紜,跨度從繳納罰金至高達5年的入獄。受罰程度取決於他們將被要求對香港市區部分路段的封鎖、堵塞承擔哪些責任。」

戴耀廷說,公民抗命階段已經結束。「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法學教授戴耀廷2013年1月發表在報刊上的一篇文章傳遞出這次要求2017年港首實現真普選的非暴力抵抗活動的想法。通過佔中運動,他和同僚直到今秋都在這場有關選舉制度改革和北京所扮演的角色的討論中佔據主導地位。然而9月底伴隨著學生罷課,抗議出人意料地演變為大型群眾活動,更激進、強硬的學生團體迅速取代了戴、陳、朱的領導地位。」

文章繼續寫道,自本月開始,人們得知佔中三子想要結束街頭抗議運動,儘管三子真普選的實際目標並沒有實現。然而學生反對結束運動,他們也反對三子自首。學民思潮的帶頭人黃之鋒等人開始絕食抗議

「香港政府前所未有地清晰表示,自己的耐心到頭了。港府幾乎沒有理會黃之鋒提出的要求--因為其不會就中國全國人大針對選舉改革作出的決議進行討論。儘管如此,絕食抗議還是讓港府備受壓力。」

[本文內容摘編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