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人們很少能從一名黑皮膚的人口中聽到這樣的話:他仇恨那些"黑老鼠"、那些血管裡流的不是"雅利安"血液的人。上世紀70年代,非洲裔的美國刑警斯塔爾沃斯(Ron Stallworth)設法潛入臭名昭著的三K黨(Ku-Klux-Klan)。這個真實的故事改編成的電影《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剛剛贏得了一座奧斯卡獎。
一名叫斯特恩(James Hart Stern)的人權活動者是否受到了這一事跡的啟發,人們不得而知。但他最近的大膽行動,其戲劇性毫不遜色於好萊塢電影。今年2月初,美聯社報導稱,斯特恩當上了美國最大的新納粹組織之一"全國社會主義運動黨"(NSM)的主席。
納粹制服和標誌
該組織成員以公開宣揚反猶主義和崇尚希特勒而著稱。在該黨的年度會議上,常有黨員以德國納粹制服和萬字袖標示人。2005年在俄亥俄州托雷多(Toledo) 舉行的一次該黨集會,最後以與警方的巷戰衝突收場。2011年,該黨一名領導成員被自己的兒子開槍擊中頭部死亡。
資料照片:NSM的集會活動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B. Honarvar 當時的黨主席朔普(Jeffrey Schoep)試圖改善該組織的公眾形象。首先是告別舊的納粹標誌,力圖吸引年輕一代新納粹人士。不過這可能已經為時過晚。自2017年8月夏洛特維爾(Charlottesville)抗議事件以來,社運黨一直處於壓力之下。當時,在抗議活動激化為暴力衝突後,一名新納粹分子駕車衝入對方示威人群,造成一名女性死亡。此後,當局將多個參加示威的"另類右翼"(Alt-Right)團體的領導人告上法庭,其中也包括黨主席朔普。
與三 K 黨拉關係
其結果是社運黨主席易人,由一名黑人擔任。這並不是斯特恩第一次讓人"腦洞大開"的神來之舉。他已經成功地解散了密歇根州的一個三K黨支部,之前,他在監獄裡結識了三K黨領袖基倫(Edgar Ray Killen)。
斯特恩與基倫不同尋常的關係讓社運黨主席朔普產生了好奇,並在2014年與斯特恩取得了聯繫。一個是新納粹領袖,一個是黑人民權活動人士。儘管立場迥異,兩人還是保持著聯繫。而斯特恩暗中有一個目標:"我曾希望能改變他",他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一再向對方表達過自己對猶太人大屠殺、希特勒和所謂"白人優越性"的看法,試圖引發意見交鋒。
這一做法一開始並沒有取得效果,後來就發生了夏洛特維爾的抗議浪潮。作為社運黨主席,孤家寡人的朔普成了眾矢之的,並擔心人們會讓他對一名年輕示威者之死連帶承擔責任。帶著尋求法律方面建議的心理,他找到了斯特恩。斯特恩則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機會,他說服朔普把社運黨主席的職務移交給自己。
發生在2017年8月的夏洛特維爾抗議活動造成一人喪生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P.J. Richards " 我的目標是消滅它們 "
斯特恩在網上發布的一段影片清楚地顯示了他的意圖:"我個人的目標是,消滅三K黨和社運黨,這兩個組織在這個國家已經享受了太多的特權,他們根本不配得到的特權。"
他計劃利用自己的黨主席職權,放棄全國社會主義運動黨在法庭上的辯護。他在一封寫給法庭的信中表示,該黨有意承認對其的所有指控。
"我讓他們上了圈套",斯特恩不久前就社運黨的命運表示。該組織原來的一名領導成員海姆巴赫(Matthew Heimbach)則認為該黨即將壽終正寢。這個故事是不是完美得幾乎讓人難以置信?
以二戰時期納粹主義為題材的德國影視作品特別是在海外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這類題材的影視作品廣受歡迎。德國出品的電視連續劇「布朗一家」(Familie Braun)剛剛獲得了2017年國際艾美獎短篇連續劇獎項。這部連續劇涉及的題材同新納粹相關。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ZDF/C. Pausch 德國電視劇「布朗一家」(Familie Braun)在2017年度艾美獎短篇連續劇單元中獲獎。這部電視劇取材於新時期下德國的新納粹,最終打敗來自加拿大、阿根廷和巴西的競爭對手,贏得了艾美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Andrea 「從海底出擊」(Das Boot)被很多人認為是德國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在大西洋海域對英國、美國艦隊發動的潛水艇海戰。本片獲得6個奧斯卡獎提名,分別為: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和最佳音效剪輯。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PA 「我們的父輩」(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是一部2013年上映的以二戰為題材的德國迷你電視劇,長度只有三集。該劇從德國人的角度冷靜客觀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與猶太人大屠殺等情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Wolf 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寫就的「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鐵皮鼓》於1978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1980年,這部電影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圖片來源: Imago/AGD 「偽鈔製造者」(Die Fälscher)是2007年由德國和奧地利共同拍攝的一部電影。故事是根據二戰中納粹的伯赫德行動改編,該秘密行動試圖通過偽造英鎊來擾亂英國金融秩序。影片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08年獲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eta Film 德國電影「何處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改編自德國作家史戴芬妮‧茨威格(Stefanie Zweig)於1999年寫的半自傳小說。以1930年代納粹德國為背景,描述了一個德籍猶太裔家庭為了逃避納粹黨而移居肯亞的遭遇。這部電影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帝國的毀滅」(Der Untergang)可能是近些年來最出名的德國電影。曾有影評人評價說,長久以來,對納粹高層尤其是希特勒的直接描寫一直是德國文化界的禁忌。尤其是從未有過一名說德語的演員飾演過希特勒。本片算是對這些禁忌的一次全面打破。電影罕見的以納粹高層為視角的描寫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戰火中的伊甸園」(Aimée & Jaguar)是1999年在德國上映的一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該片講述了1943年的柏林,為一家納粹報紙工作一名猶太女子在夜間派對結識了一名黨衛軍妻子之後發生的故事。
圖片來源: Imago/teutopress 「撒謊者雅格布」(Jakob, der Lügner)是70年代東德拍攝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3年德國佔領期間的波蘭。一個叫雅格布的中年猶太人每天都向身邊的人散發著盟軍的推進和德軍敗退的消息,大家都以為這些美好的消息是他從自己私藏的收音機電台廣播中聽到的,但實際上雅格布卻編造著一個個天大的謊言來鼓舞同胞們堅持下去。
圖片來源: ullstein bild - KPA 「凶手就在我們中間」(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拍攝於1946年,當時戰爭剛剛結束。影片充分利用了光線的明暗對比手法,反映出主人公的複雜心理,回顧了德國的「昨天」,探討了人與歷史的關係和生活的意義,並作為戰後東德第一部故事片奠定了德發公司影片的主題方向。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