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托馬斯.曼-揭露醜陋德國人的德國作家

斯特凡.貝克豪爾茨2005年8月12日

今天(8月12日)是德國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逝世五十年紀念日。在德國,沒有一位作家象托馬斯.曼生前那樣積極投身政治。那麼,托馬斯.曼是一位政治作家嗎?

1942年10月30日托馬斯.曼在美國洛杉磯圖片來源: AP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與托馬斯.曼的關係一度很緊張,這是因為托馬斯.曼在戰爭期間發表的政治言論使很多德國人對他產生了厭惡情緒。戰時,托馬斯.曼通過英國廣播公司號召德國聽眾反抗希特勒。對盟軍空軍轟炸自己的故鄉呂貝克,他也甚至表示理解。他談德國人在二戰中的「集體罪責」,認為大規模處決納粹分子具有淨化民族的效益,他不願意為自己的同胞解脫責任。

人們不禁要問:托馬斯.曼真的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嗎?剛剛推出「托馬斯.曼與政治」一書的曼弗雷德.哥特馬克不這樣認為。托馬斯.曼雖然寫過許多政治文章,但他是從根本來說是一個非政治人物,他只是從藝術家的角度評論政治。哥特馬克還說,一言以蔽之,托馬斯.曼一生對政治的觀察只是一個非政治人物對政治的觀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他也是這樣觀察的。

托馬斯.曼在巴德-特爾茨別墅的工作間圖片來源: SWR/Anastasopoulos

托馬斯.曼終身沒有變成民主派。哥特馬克說,「把他與德意志民族特性結合起來看,才更為符合他的個性。大多數德國人直到今天仍然不是民主派,他們有聽命國家的強大傳統,深深植根於十九世紀,體現在理想主義哲學、浪漫主義內心之中。」托馬斯.曼也是這樣,他出身於城市貴族,從來沒有擺脫城市貴族的傳統。「他的一生是精英的一生,他的藝術當然也是精英的藝術。無論他對政治發表什麼言論,他把城市貴族的傳統一直保持到生命的盡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托馬斯.曼成了一名「理智的共和黨人」。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他就對納粹黨的興起發出了警告,在納粹攫取政權後,他開始了反對希特勒的政治寫作,通過倫敦的英國廣播公司一再號召德國人民反抗並擯棄獨裁者希特勒。

二戰行將結束時,托馬斯.曼感到心灰意冷。早在1937年他就說過:「希特勒的出現並非偶然,他是一種真正的德國現象。」而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時,還有很多德國人認為納粹的出現是一次歷史事故。哥特馬克說,托馬斯.曼從德國人的政治哲學、德國人的政治文化出發,分析了出現希特勒的原因,這樣做完全符合邏輯、也完全正確,因為德國一方面存在著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古老的專權國家,人們習慣於尋找一個強有力的領袖、一個強人。如果選擇錯誤,最終必然出現希特勒這樣登峰造極的人物。

「非政治的作家托馬斯.曼的一生是一再被迫表明政治立場的一生」,哥特馬克如是說。托馬斯.曼揭示的德意志特性直到今天還使德國人感到疼痛,因為他的揭示恰如其分,今天仍然值得人們思考。哥特馬克建議德國人重讀托馬斯.曼的作品,即使不愛讀也應該讀,以便從中瞭解自己。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