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抗命表現公民責任意識

石濤2014年9月30日

香港民眾抗議聲勢不減。德語媒體認為,港人的「抗命」正是公民責任心的表現,但他們面對的卻是一個麻木不仁的對手。

Hong Kong - Proteste mit dem Mobiltelefon
圖片來源: Reuters/C. Barria

(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周二(9月30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香港的公民抗命運動是公民責任意識的表現。文章作者稱,平日的金融中心現在成為了大規模抗議的場所,這讓許多香港人憂心忡忡,生怕香港成功與富裕的根基遭到動搖。而北京的當權者們更是堅定了自己的觀點:政治自由只會帶來動蕩。

"另一方面,所有熱愛自由的人都能心平氣和地看到,香港年輕人毫無畏懼地向政界發聲。他們要求實現的民主程度,正是英國人在1997年將這個殖民地交換給新的中國東家時商量好的。不多,也不少。"

敢於反抗的香港年輕人

文章作者觀察到,香港抗議活動的主力軍是大專院校的學生,正是北京希望在短時間內實現"政治同化"的那些人。這些天來,謹小慎微、亦步亦趨的大陸年輕人和敢於反抗的香港年輕世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年輕一代是香港抗議活動主力軍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北京希望消弭這種政治適應度上的差異,但卻沒有認識到,抗命也是香港年輕人責任意識的一種表現。他們認為自己對這個部分自治體負有政治責任,而其巨大經濟成就也讓中國受益。在中華帝國的其它地方,年輕人毫不關心國家,正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樣,一心關注自己的生活安康。原因是,為了獨攬大權,政府希望人民對政治盡量冷感,並竭盡全力支持相應的行為方式。"

"北京專制的最好朋友"

文章最後,《新蘇黎世報》作者還特別提到了中國國內外的商業界在中國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將其稱為"北京專制的最好朋友"及"支援部隊"。"中國政府的這支最強部隊在香港也早已全力動員起來。除了警方的鎮壓措施之外,他們將用自己的膽小怕事為重建政治安寧做出了巨大貢獻。"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在評論香港局勢的時候也提到了經濟界的因素。文章提到,主導香港金融業的觀點是短期實現的民主並非生意紅火的先決條件。

"當地的銀行家們儘管強調,透明的法治國家是(香港)成為投資熱點的前提條件。但這一前提條件已經由英國人在其殖民地實現了。倫敦當時也沒有給中國居民以選舉權。很顯然,一個金融中心在沒有民主的情況下也可以照常運轉。"

"麻木不仁的北京"

文章作者寫道,商界儘管同情學生運動,但卻擔心香港失去穩定。而學生們則認為,中國放鬆香港本地金融市場的調控機制,香港被作為"資本主義的試驗田"遭到濫用。其結果是,房價飛漲,收入差距拉大。

圖片來源: REUTERS/Bobby Yip

"當前衝突的雙方並非香港和大陸,而是這個特別行政區社會中的雇員和資本。最大的危險是,最終大家都輸。可能出現的恐怖場景是:抗議持續不斷,參與者越來越多,最終結局是愈加暴力的警方行動。示威者們面對的是一個麻木不仁的對手-北京。即便是軍隊進駐也並非不可想像。北京絕對不會讓香港比計劃中更為提前的得到民主。如果通過大規模示威可以實現更多民主的消息在中國傳開,那麼出現連鎖反應也就為時不遠了。"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