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與美國、英國、澳洲、新西蘭和剛剛宣佈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的加拿大政府不同,德國新政府尚不願表態是否會抵制這次奧運會。德國新任總理肖爾茨表示:「奧運會也是對全球團結做出的一種貢獻。」
更多閱讀: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美國這招能達到什麼效果?
英國首相約翰遜態度則更為明確。他在倫敦表示對冬奧會進行 "事實上的外交抵制"。他告訴英國議員:「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們不贊成體育抵制,但沒有計劃讓內閣成員出席冬奧會。"澳洲总理莫里森早些時候也在雪梨發出了類似的表態。他還補充指出,澳洲一直向中國提出在新疆的侵犯人權行為和許多其他問題,但是中國政府一直不願意討論這些話題。不過坎培拉不會進行體育抵制。就像英國一樣,澳洲運動員也將參加冬奧會。
與回應美國抵制冬奧會一樣,中國也會對澳洲的決定發出了強硬的回應。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本周三(12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方沒有邀請澳洲官员出席北京冬奧會,他們來或不來,沒有人會在意。他還指出,澳方的決定:「充分暴露出澳洲政府對個別國家盲目追隨、亦步亦趨,到了不分是非、毫無底線的程度。中方對澳方的所作所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澳方提出嚴正交涉。」
2021年12月,美國以人權問題為由,宣佈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這和全面撤出比賽的抵制並不相同,因為運動員參賽不受影響。歷史上曾發生過六次部分國家聯合抵制奧運會的案例,這些全面抵制行動都有哪些政治背景?還有哪些奧運會雖未遭到正式抵制,但卻被政治爭議所籠罩?
圖片來源: Zhang Chenlin/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希特勒領導的納粹政權上台之後,將1936年夏季奧運會辦成了宣揚「雅利安人種優勢論」和納粹政治主張的舞台。對這場奧運會的聯合抵制行動其實並未成功。雖然不少歐洲國家曾計劃拒絕參加,爭取將比賽改在巴塞隆納舉行。然而西班牙內戰導致這場本應與柏林奧運會分庭抗禮的賽事在開幕前夕被迫取消。最終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派運動員赴柏林參加了比賽,真正抵制的只有西班牙、蘇聯和一些猶太運動員。
圖片來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有8個國家代表團出於不同的原因拒絕派代表參加第16屆夏季奧運會。埃及、伊拉克、柬埔寨和黎巴嫩是因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埃及遭以色列、英國和法國入侵而宣佈不參加本次奧運會。 荷蘭、西班牙和瑞士為抗議蘇聯鎮壓匈牙利革命而採取抵制。而中國則是因抗議台灣作為「中華民國」參賽而宣佈抵制。此前,國際奧委會作出了允許「中國奧委會」和「中華民國奧委會」同時參加第16屆奧運會的決定。
圖片來源: United Archives/imago images這是奧運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滿中華民國以「中國」名義參加,因此抵制本屆奧運會。 印尼因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拒絕參加本屆奧運會。台灣方面派出了80人的代表團赴東京參賽。北韓當時因為國際奧委會不承認「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名宣佈抵制以示抗議。這一年,南非因為實行種族歧視政策而未被邀請。之後的幾屆奧運會上,南非也一直缺席,直到結束種族隔離政策之後,才在1992年被允許重返奧運舞台。
圖片來源: ZUMA Press/Keystone/imago images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也是導致大量非洲國家缺席本屆奧運的原因。為了抗議曾率領橄欖球隊訪問南非的紐西蘭代表團參加本屆奧運會,坦桑尼亞等多個非洲國家聯合抵制本屆奧運會。 作為主辦國,加拿大政府禁止中華民國代表團以其國旗國號入境參賽,並要求以「台灣」名義參賽。台北方面對此表示拒絕,在溝通無效後宣佈退出奧運會。
圖片來源: Pressefoto Baumann/imago images1980年3月21日,為抗議蘇聯於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行為,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宣佈美國將抵制本屆奧運會。美國的決定得到全球50多個國家的響應,包括日本、加拿大、聯邦德國和中國。這使得最終只有80個國家參與本屆奧運會,僅佔到具有參賽資格國家和地區的五分之三。
圖片來源: Werner Schulze/imago images這次奧運會的抵制行動也是冷戰的產物。在美國等國抵制1980年後,蘇聯和東歐集團以及北韓、越南、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都集體抵制了洛杉磯奧運會以示報復。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了這場奧運會,許海峰在男子手槍慢射比賽中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史以來第一塊奧運金牌。
圖片來源: Paul J.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這是歷史上最後一次遭到聯合抵制的奧運會。韓國首都漢城(今譯為首爾)在爭取到主辦權後,北韓要求與其合辦,但韓國不同意比賽項目在北韓舉行,兩國未達成共識,因此北韓抵制比賽。北韓還被認為在之前的1987年製造了大韓航空飛機爆炸事件,以阻撓奧運會舉辦。最終,北韓、古巴、尼加拉瓜、阿爾巴尼亞、衣索比亞、塞舌爾和馬達加斯加未參加本屆奧運會。
圖片來源: Steven E. Sutton/DUOMO/PCN/imago images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召開前,世界各國以及不少的國際組織亦就如人權、藏獨、兩岸問題和環境等提出質疑,引發起不少的爭議。儘管如此,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在內的多國領導人都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中國也在這屆奧運會上憑借主場優勢,奪取金牌榜榜首。
圖片來源: Kazuhiro Nogi/AFP/Getty Images這次在俄羅斯舉行的冬季奧運會也沒有遭到抵制,但也是政治色彩頗為濃厚的一屆奧運會。籌備工作因為西方對俄反同性戀法以及該國人權紀錄和其他問題的指責而蒙上陰影。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聯邦總統高克和不少歐洲主要國家首腦都缺席此次冬奧會。
圖片來源: ZUMA Wire/imago images2021年12月6日美國宣佈,鑑於人權問題,將對北京冬奧會實行外交抵制。拜登政府將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參加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殘奧會。但運動員參加比賽不受影響。紐西蘭與澳洲也跟著宣佈將不派外交官出席北京冬奧。澳洲强调決定與中國人權問題與雙邊緊張關係有關,但紐西蘭則強調其決定與美國無關。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將不會出席冬奧會,但他的一名發言人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美國宣佈其決定之前總統就沒有計劃前往。」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picture alliance 法國教育和體育部長布朗凱(Jean-Michel Blanquer)本周四(12月9日)則表示,法國不會抵制本次冬奧會,當被問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抵制時,布朗凱對法國媒體表示法國「不會這麼做」。但這一態度並沒有得到該國外長讓-伊夫-勒德裡昂(Jean-Yves Le Drian)的證實。
國際奧委會發出回應
面對越來越多國家加入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的行列,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Thomas Bach)再次為奧委會在中國人權狀況上的沉默進行辯護。本周三他表示:「如果我不發表政治評論,我就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強調,在這個問題上的沉默不應該被解釋為對北京行動的認可。然而,朝這個方向發展就是將體育賽事「政治化」,這可能「意味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終結。」 北京冬奧會將於明年2月4日開幕,當被問及多國已發聲抵制時,巴赫提到了國際奧委會的政治中立性。他也指出,重要的是,抵制活動不影響運動員。
更多閱讀:外交抵制北京冬奧呼聲漸長 德國政界怎麼說
德國奧林匹克聯合會(DOSB)也持保守態度。聯合會副主席邁爾(Stephan Mayer )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我深信,利用冬奧會的契機與北京討論法治,人權等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不確定外交抵制是否是推動改善中國少數民族、維吾爾人、宗教少數派和異議人士人權狀況必要的正確方式。"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將不會出席冬奧會。他的一名發言人接受德國電視一台ARD採訪時強調:「美國宣佈其決定之前總統就沒有計劃前往。」
歐盟委員會對是否外交抵制冬奧會尚無明確表態。歐委會的發言人戈斯波迪諾娃(Sonya Gospodinova) 告訴德國之聲:「在歐盟層面,專員和官員們也會收到出席國際體育賽事的邀請,他們有的時候會前往出席。關於明年北京冬奧會的具體情況而言,尚未就此做出決定。」
(法新社、德新社等)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