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拜登首稱俄犯「種族滅絕」 烏東化武調查遇阻

2022年4月13日

美國總統拜登12日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首次指控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實施「種族滅絕」。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由於外界難以進行全面調查,所以目前無法確定俄羅斯是否於馬裡烏波爾使用化武。

Ukraine | Zerörtes Theater in Mariupol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則在13日凌晨的一場談話中表示,由於無法在馬裡烏波爾進行全面調查,目前不可能確定俄羅斯部隊是否在當地使用化武。圖片來源: Alexander Nemenov/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拜登星期二(4月12日)表示,美國人支付石油費用的能力不應取決於「一個獨裁者是否在半個世界之外宣戰並實施種族滅絕」。

拜登接著說,普丁正試圖抹滅能做烏克蘭人的想法。在被記者追問他為何選擇使用「種族滅絕」這個詞時,拜登澄清說,將由律師來確定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是否符合「種族滅絕」的條件。他補充說,與俄羅斯有關的證據「越來越多」。

根據國際法,種族滅絕被定義為意圖全部或部分消滅一個民族、族裔、種族或宗教群體。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國務院已經共正式使用「種族滅絕」一詞7次。

外交行動之外,兩名美國官員12日告訴路透社,美政府預計將宣佈再向烏克蘭提供7.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這些官員說,美國預計最快將在13日宣佈這一消息。

這些裝備將透過美國總統資金動用權力(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來取得所需的資金。該權力允許美國總統從美國庫存中轉移物品和服務,無需國會批准。

同一時間,美方仍持續核實俄軍可能在烏克蘭東南部的馬裡烏波爾市使用化武的消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表示,美國目前無法確認有關報導中的任何事情,並說美國正在與合作夥伴直接對話,試圖確定實際發生了什麼事。

國際組織「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PCW)的發言人12日也對相關報告表示關切。同時,該組織也不斷監測烏克蘭境內已申報的化學工業基地周圍的情況。

美國總統拜登星期二(4月12日)表示,美國人支付石油費用的能力不應取決於「一個獨裁者是否在半個世界之外宣戰並實施種族滅絕」。圖片來源: Carolyn Kaster/AP/picture alliance

親俄羅斯的分離主義分子否認在烏克蘭東部使用化學武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則在13日凌晨的一場談話中表示,由於無法在馬裡烏波爾進行全面調查,目前不可能確定俄羅斯部隊是否在當地使用化武,但他希望西方現在就採取行動防止俄羅斯部署化學武器。

俄烏持續交火

俄羅斯總統普丁12日在與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說,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和平談判陷入了僵局,強調俄羅斯將在烏克蘭「實現目標」。

烏方談判代表波多利亞克(Mykhailo Podoliak)12日表示,俄羅斯正試圖通過公開聲明對和談施加壓力,也說雙方的和平談判非常艱難,但兩邊持續在工作小組的層面上進行協商。

在談判陷入僵局之際,澤連斯基12日貼出親普丁的俄羅斯寡頭梅德韋楚克(Viktor Medvedchuk)戴著手銬的照片,提議用他來交換關押在俄羅斯的烏克蘭戰俘,

同日,馬裡烏波爾市長博伊琴科(Vadym Boychenko)表示,根據最新估計,該城市已有21000名平民被殺。博伊琴科在俄羅斯入侵後就離開馬裡烏波爾,他主要依靠來自該市的消息來源。他12日在電視評論中說,要計算出實際死亡人數是很困難的。

昨天,博伊琴科告訴美聯社,由於大量死傷,俄軍還帶來了移動火葬場處理屍體,試圖掩蓋平民死亡的真實數字。德國之聲無法獨立核實這些數字與消息。

烏克蘭阻網攻

烏克蘭官員12日聲稱,他們「非常幸運」地避免了一場可能導致200萬人斷電的網絡攻擊。烏克蘭網絡安全高級官員佐拉(Victor Zhora)表示:「相關威脅是嚴重的,但被及時阻止了。」

據烏克蘭官員稱,為俄羅斯軍事情報機構工作的駭客使用被稱為Industroyer2的惡意軟件來攻擊烏克蘭的一個電站。據稱,他們的目標是在週五(4月15日)下午人們下班回家的時候切斷基輔的電力。然而,烏克蘭方面能夠防止停電。

佐拉沒有提供關於如何避免攻擊的細節,也沒有說明烏克蘭的任何盟友是否參與了這一努力。另外,烏克蘭計算機應急小組感謝微軟和網絡安全公司ESET幫助處理這次攻擊。該小組表示,這次攻擊至少已經計劃了兩個星期。

(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