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正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的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進入尾聲。針對一項全新的全球自然保護協議,各國正逐漸達成共識,即在2030年前保護地球上30%的陸地與水域,並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300億美元的援助,以拯救它們的生態系統。
中國是本屆主席國,該國於週日(12月18日)發佈了一份草案文件。對此,多國代表表示歡迎,但也有部分保留意見。
哥倫比亞環境部長穆罕默德(Susana Muhamad)表示,雖然仍需要進行談判、調整內容,「但我非常樂觀,因為主要目標已經落地,而且總體上沒有人反對這些目標,我們已經向前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方案提出,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30%的陸地和水域,並建議恢復30%的退化土地,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目標也因此被簡稱為「30 x 30」。
基於過去兩週的大會討論,該草案設定了每年撥款2000億美元用於自然保護的重要財政目標,儘管它對富裕國家的要求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要求。
一名歐洲國家的代表告訴路透社:「我們很驚訝,(草案文件)實際上包含了我們想要的大部分內容。」在恢復退化土地方面,他注意到文件提出的是30%、而不是20%,是更雄心勃勃的目標。對此,該名匿名代表表示:「這真的很好。雄心勃勃,很有必要。」
歐盟環境委員會專員辛克維丘斯(Virginijus Sinkevicius)態度更為謹慎。他向媒體表示,談判各方正在「正確的軌道上」敲定一項協議,但強調了正在討論中的資金數字可能會有問題,並對發達國家增加資金表示擔憂。
他說:「如果我們有其他國家承諾實現這些目標,例如中國,我認為這可能是現實的。」他也呼籲阿拉伯國家發揮作用。
魔鬼藏在細節裡
儘管談判結果似乎頗為樂觀,但有環保運動者擔心「30 x 30」目標的技術措辭,可能無法充分解決海洋保護問題。
該目標提到,要保護至少30%的陸地、內陸水域、沿海和海洋區域,但並沒有明言,這是否指的是30%的土地、和另外30%的海洋。非營利性組織「自然倡議」(Campaign for Nature)的主任奧唐納(Brian O'Donnell)呼籲,中國需要迅速澄清其意圖。
綠色和平組織東亞區高級全球政策顧問李碩說:「這個目標應該把陸地和海洋分開,以確保30%分別適用於它們。」
方案也提出,應要求企業評估和披露他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但目前的草案僅「鼓勵」企業進行匯報,並沒有強制規定。
此外,方案建議,到本世紀末,有害的補貼應該每年減少至少5000億美元,但沒有具體說明是否應該取消、逐步淘汰或改革這些補貼。
最後,草案提出,來自殺蟲劑和高度危險化學品的風險將至少減少一半,但沒有提及要削減其總體使用。歐盟環境委員會專員辛克維丘斯指出:「歸根結底,這是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根據聯邦自然保護署發布的最新報告,在德國,也有不少動物、植物以及菌類面臨滅絕的風險,佔到總數的1/3。而有些生物種類更是已經滅絕。農業以及建築活動是導致德國生物滅絕的主要因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德國總共有65種螞蟻,其中不少正受到威脅。其原因主要是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而森林中的腐木數量減少也讓不少螞蟻面臨生存空間變小的困境。螞蟻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捕食更小體型的昆蟲,啃食動物屍體,同時也為鳥類所捕食。
圖片來源: imago/blickwinkel3/4的農作物都需要授粉。正因此,許多人都對蜜蜂死亡憂心忡忡。不少專家都認為,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殺蟲劑是造成蜜蜂死亡的主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 Dedert這種「施雷伯長翼蝙蝠」已經在德國徹底消失。這張照片則是在保加利亞拍攝的。在德國,物種多樣性的減少正在悄悄進行。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lickwinkel/D. Mahlke德國的物種保護工作也並非一無是處。白尾海雕的數量就重新開始增長。白尾海雕是中歐地區鷹形目中,體型較大的一種。此前,由於人類捕獵以及DDT的使用,幾乎完全滅絕。而如今,水環境品質的改善,也對白尾海雕的處境有所幫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狼也從物種保護工作中獲益頗豐。此前,狼曾經在德國瀕臨滅絕。直到2000年,才有確切證據顯示又有新生狼崽。根據2014年的最新數據,德國現在總共有34個狼群。
圖片來源: imago/blickwinkel農業生產中的單一作物耕種對物種保護構成了巨大挑戰。大量化肥、殺蟲劑的使用造成了動植物生存空間的減少。這一趨勢目前依然在持續。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Wildlife專家呼籲,農業生產亟需轉變思維,從而改變動植物的生存處境;他們呼籲歐洲政界應當為農業生產者提供支持,幫助他們轉變生產方式。
圖片來源: imago/R. Lueger德國的森林覆蓋率相當高,但是絕大部分都是經濟林,只有大約2%是野森林。在野森林中,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更為廣闊。物種保護專家呼籲,野森林的比例應當提高到5%左右。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lickwinkel專家估計,氣候變化對德國的物種保護工作目前還並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德國聯邦自然保護署的最新報告中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將在今後日益增加。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Patrick Pleul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也能提升人類的幸福感。綠色空間能夠為人們提供休憩的場所。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自己種植農產品,在社區中養護植物,為生物多樣性作出貢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最大爭執點:錢
富國將向擁有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多少資金,一直是最大的癥結所在。低收入國家指出,發達國家通過開發其自然資源而致富,因此要求得到報酬來保護他們自己的資源。
草案建議,每年從包括公共和私營部門在內的所有來源中,撥款2000億美元用於保護措施——這一目標被視為成功實施任何協議的關鍵。
發展中國家正在推動一半資金——即每年1000億美元——得從富裕國家流向貧窮國家。然而,擬議文件中只提到,到2030年每年有200億至300億美元來自發達國家。
「可能我們將不得不在3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之間達成協議。」哥倫比亞環境部長穆罕默德告訴記者。
草案還指出,這些錢可以自願來自「任何國家」。這代表著發達國家希望中國等經濟大國也能提供資金。歐盟專員辛克維丘斯說,讓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加入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當被問及中國是否應被視為發展中國家時,他說:「我認為我們不應拘泥於1992年的描述,而應看到當地的現實,它與1992年有很大不同。」
此外,各國代表們爭論的最大焦點之一是,是否應該為這筆錢建立一個新的基金,在現有的結構上加以改進。由於協議草案沒有提到建立一個單獨的基金,發展中國家的談判代表上週退出了一次融資會議以示抗議。
以巴西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一直在尋求建立一個新的基金,以表明全球北方對這項事業的承諾。但草案卻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在現有的全球環境基金機制內設立一個「信託基金」。
哥倫比亞環境部長穆罕默德說,該國將接受這個權宜之計。
《生物多樣性公約》全球現有196個締約方簽署,美國與梵蒂岡已簽署但尚未批准加入。該草案需得到196個簽署國的同意才能定稿。來自近200個國家的多國部長和政府官員需要在19日午夜(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日5點)前,就23個擬議目標達成共識。
不久前,這個世界上還活躍著它們的身影,然而現在它們作為物種永遠地離開了。更令人震驚的是,目前超過100萬個物種瀕臨滅絕的威脅。
圖片來源: A.Mertiny/WILDLIFE/picture alliance儒艮[讀音rú gèn]被稱為海洋中最溫和的巨人,是古代「美人魚」傳說的來源。最新科研顯示,因環境污染和棲息地遭破壞,中國沿海的儒艮已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其含義是該物種宏觀上喪失了維持繁衍的能力,但不是確認最後的個體已經死亡。儒艮是素食脊椎動物,主要糧食是海草。中國的儒艮數目約在1960年達到高峰,之後急劇下降,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圖片來源: Keystone/dpa/picture alliance這只烏龜名叫孤獨喬治,它的家鄉平塔在太平洋東部加拉帕戈斯群島。從19世紀開始,它們成了捕鯨者和商人的食物,後來在它們生活的島嶼上,大片森林被砍伐,最終烏龜失去了生存的基礎。2012年,已成為家鄉標誌的孤獨喬治,作為其群種的最後一個成員告別了世界。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FLPA/Krystyna Szule因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2019年珊瑚裸尾鼠被宣佈滅絕。海洋溫度升高,海水沖走大片植被,這些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之地和食物消失後,動物也隨之消失。珊瑚裸尾鼠一直生活在澳洲大堡礁北端荊棘岩礁(Bramble Cay)上,該島孤立於其它島礁。
圖片來源: Ian Bell/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picture alliance/dpa圖上顯示的是一隻中華白海豚,這個物種仍然存在著,但是,一種看起來非常相似的動物即白鱀豚,20年來再沒有人看到過它。它是中國特有的淡水鯨。2019年白暨豚被宣佈滅絕。中國在20世紀的快速工業化,導致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白鱀豚數量急劇下降後,再未恢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2011年,3D動畫片 「裡約大冒險」 讓藍色金剛鸚鵡一夜成名,其英文名為斯皮克斯金剛鸚鵡(Spix』s macaw )。2016年人們在巴西看到了最後一隻野生的斯皮克斯金剛鸚鵡,2019年被宣佈在野外滅絕,但人工飼養了大約160只。人們希望,人工飼養的它們又朝一日恢復該群種的野生化。
圖片來源: Patrick Pleul/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規模偷獵,導致非洲黑犀牛這一物種數量迅速下降,而西黑犀是黑犀物種下最稀有的亞種。2008年被列入瀕危動物,2011年被宣佈滅絕。目前尚未有動物保護組織在試圖人工圈養西黑犀牛,這意味著,西黑犀牛的消失將是永久性的。
圖片來源: DW象牙喙啄木鳥曾是北美洲最大的啄木鳥。2021年美國政府下屬的野生動物管理局提議宣佈該物種滅絕。對此的審查和研判還在進行,但人們最後一次觀察到象牙喙啄木鳥還是在1987年。
圖片來源: A.Mertiny/WILDLIFE/picture alliance (路透社、法新社)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