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援助延遲之下 澤倫斯基说前線局勢「極其困難」

2024年2月20日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周一訪問了東部前線,並敦促西方盟友繼續提供援助。由於共和黨的反對, 600億美元的烏克蘭援助計劃在美國國會被擱置,拜登表示願與眾議院議長就此進行對話。同時,美歐均表示,考慮針對納瓦爾尼之死對莫斯科實施額外製裁。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敦促基輔的盟友繼續提供援助。圖為他2月19日訪問東部前線的圖片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敦促基輔的盟友繼續提供援助。圖為他2月19日訪問東部前線的圖片圖片來源: Ukraine Presidency/Bestimage/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接近兩周年之際,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突然訪問了東部前線的烏克蘭軍隊。澤倫斯基在周一(2月19日)警告,由於遲遲得不到承諾的西方軍事援助,前線的烏克蘭軍隊面臨著「極其困難」的條件。

俄羅斯軍隊此前奪取了烏克蘭東部的阿夫傑夫卡(Avdiivka),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控制。

澤倫斯基和烏軍方官員表示前線面臨困難

澤倫斯基在訪問哈爾科夫州東北部的士兵後說,前線幾個地區的局勢極其困難,俄羅斯軍隊在那裡集中了後備力量。他說,俄軍正在「利用在援助烏克蘭方面的延誤」。他列舉了火炮、前線防空武器和遠程武器短缺的情況。

更多閱讀——澤倫斯基:不要問烏克蘭人戰爭何時結束

在南部前線,烏克蘭軍隊說,他們在扎波羅熱州面臨俄羅斯軍隊「猛烈炮火」。高級指揮官塔爾納夫斯基(Oleksandr Tarnavsky) 表示,俄羅斯對當地村莊 Robotyne 發動了多次進攻,該村是基輔在2023年反攻期間成功奪回的少數幾個地方之一。

塔爾納夫斯基在Telegram上發帖稱,烏軍正在阻止俄軍的進攻企圖,「敵人正在羅博蒂涅郊區被消滅」。

能否沒收俄羅斯海外資產並提供給烏克蘭?

02:1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拜登願就烏克蘭援助問題與共和黨議長會面

美國參議院本月早些時候通過了一項對外援助法案,其中包括向烏克蘭提供600億美元的援助,但眾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表示他不會在眾議院審議該提案。

周一,美國總統拜登表示願意與約翰遜進行對話,嘗試推進該法案。拜登說:「當然,如果他有什麼要說的,我很樂意與他會面。」

美國國會將於2月28日再次召開會議,需要在3月1日之前通過新預算案,以避免美國政府停擺。

拜登在白宮對記者說,他認為共和黨人反對援助烏克蘭是犯了一個大錯誤,表示他們是在無視「俄羅斯的威脅」。「這太令人震驚了」,他說,「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

歐盟表示納瓦爾尼之死再次體現了「俄羅斯的系統性鎮壓」圖片來源: Beata Zawrzel/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美歐計劃就納瓦爾尼之死對莫斯科實施新制裁

這位美國總統還表示,他希望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的批評者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之死能讓共和黨人更有可能支持援助計劃,但他也承認自己並不確定這是否會產生影響。他補充說,華盛頓正在考慮就納瓦爾尼之死對莫斯科實施額外製裁。

除了美國外,歐盟也誓言要就納瓦爾尼之死追究莫斯科責任。布魯塞爾也在醞釀對烏克蘭戰爭實施新的制裁。

歐盟外長們周一在布魯塞爾與納瓦爾尼的遺孀舉行了會談,承諾給予她支持。歐盟在一份聲明中說:「納瓦爾尼先生意外和令人震驚的死亡是俄羅斯系統性鎮壓、情況惡化的又一跡象。」歐盟表示,將不遺餘力地與合作夥伴密切協調,追究俄羅斯政治領導層和當局的責任,並通過制裁等手段讓他們的行為付出更多代價。

納瓦爾尼的遺孀尤利婭(Yulia Nawalny)周一在布魯塞爾會見了博雷爾以及歐盟國家外長圖片來源: FRANCOIS LENOIR/European Union

歐盟外交事務負責人博雷爾(Josep Borrell)目前沒有透露可能的制裁時間表或者細節,制裁可能包括對涉嫌參與納瓦爾尼之死的個人或實體實施資產凍結和旅行禁令。

針對納瓦爾尼之死的任何可能的制裁都將在歐盟對莫斯科「大規模和前所未有的制裁」之上進行。這些迄今的制裁包括禁止進口大部分俄羅斯煤炭和石油,對包括普丁本人在內的近2000官員和企業實施旅行禁令和資產凍結。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兩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歐盟外交官們正在醞釀第13輪對俄制裁。

(德新社,法新社,路透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以學校為家的戰時烏克蘭兒童

03:0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