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摘星攬月 三十年歐洲航天局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5月31日

在宇宙中,30年就像人眨一下眼皮,而對歐洲航天來說,那卻是酸甜苦辣的漫長歲月。30年前的今天,1975年5月31日,10個歐洲國家共同組建了歐洲航天局(ESA)。今天,歐洲已是世界航天三強之一。

惠更斯號壯烈地撲向土衛六圖片來源: ESA

6月1日,施羅德總理將赴達姆施塔特航天控制中心參加慶祝活動。

在航天事業中,歐洲統一的意義再明顯不過了。單獨的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無法與超級大國比拚。聯起手來,歐洲卻打破了美國的壟斷,今天得以在諸如ISS航天站之類的國際項目中作為平等的夥伴坐在桌旁。

成功的歷史始於1979年承載火箭阿麗亞娜的騰飛。在此之前的「歐洲號」火箭多次失敗的嘗試之後,其它航天民族沒有料到會有這麼一個突破到來。這一發展來得正是時候:在80年代,若干商業衛星為私立廣播和電視台射入太空。用阿麗亞娜4號,歐洲得以覆蓋全世界需求的60%:在1988至2003年間共發射了180多個衛星。

在火箭發展方面,歐洲航天局也遭遇過挫折。比如,1996年,阿麗亞娜5號在發射後不久即爆炸,因為它偏離了軌道。似乎嫌恥辱還不夠,以有效承載10噸欲進入新的規模的阿麗亞娜加5號由於驅動裝置損壞而不得不在起飛後摧毀之。直到兩年後,再次發射才終於成功。目前正在研製載重12噸的新火箭,那將可以把發射費用從現在的每公斤1萬2千歐元上降低一半。

歐洲不得不告別其野心勃勃的空間站「哥倫布」和太空梭“赫爾梅斯」研發計劃。這些大項目資金無法落實。取而代之的是參與國際空間站ISS的合作。出於經費原因,國際上的航天機構多年來就喜歡採取合作的形式。於是,歐洲航天局的登陸器「惠更斯」與美國的探測器「卡西尼」攜手飛向土星。它在今年1月登陸土衛六時發回了驚人的照片。

今年獲得了30億歐元預算的歐洲航天局現在已經變得十分重要。在全球氣象監督方面,它通過它的衛星Envisat提供著重要的數據。在2003年的月亮探測器Smart-1中,已經對未來登陸星球用的新型離子驅動器作了試驗。

一年前,歐洲航天局把「羅賽塔」飛船送上了為時10年「暴走」征途,去追逐丘留莫瓦-格拉西梅科彗星。今年末,「維納斯特快」將啟程。列入計劃的還有,在今後幾年內建造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到那時,歐洲在衛星導航領域也將擺脫美國GPS的壟斷控制。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